温州读书报| 瞿炜:我的第一本散文集与诗集

2021-05-08 17:56:16 作者: 温州读书报|

作者简介

瞿炜,浙江温州人,作家、诗人,中国作协会员,温州作协副主席。著有散文集、诗集、小说集等多部。

我的第一本散文集与诗集

每天早晨,我都会睡过头。那就索性一直睡下去吧。时间就这样在我的酣睡里溜走了。直到有一天,我从幻梦中惊醒,恍惚看见自己站在时光的原野上,那里一片荒芜。那都是因我的慵懒而让生命渐成虚空。我深为之惭愧的,不是因那虚空而获得顿悟,实在是为着春天的荒芜而焦虑不安。

青春眼看着就要逝去的,而我该为自己的青春留下怎样的一个纪念呢?那时我想,倘能在而立之年出一本书,为青春的幻梦立下不朽的文字,那么这样的青春,是断不可在酣睡里虚掷的。于是我选择了远行。在我二十八岁那年,我一路向南,向西,向北,穿过中国的腹地,恍若走向世界的边缘,而向着大地探求历史的踪迹,向着不同的人生探求生命的意义,向着贫苦的生活与艰难的世道探求社会的根源。

这一段旅行对我的人生尤为重要,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我游历了十一省,从沿海的城市走到了横断山脉的大峡谷,沿着雅砻江与青衣江,看浩荡的雪山之水一路奔涌,风餐露宿的艰辛并不足以向这样的大江大河发出矫情的感慨,而雪山之巅,惟有风雪凌厉的幽古传说,而在那空荡荡的天际,人,何其渺小。

那时,青春的情怀是热烈而奔放的,而理性之光所照耀的对生命的思索,却何其凝重,正如轻盈的羽毛忽然在半空停滞,那一刻,它比巨石更沉。我用抒情的语词记叙了这段旅行,如今重读那些稚嫩的文字,我依然感到自豪,因为所有那些情怀的抒写,都真诚地表达了我对大山大河、小城小寨的虔敬与缅怀。

那就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旅者与梦》,它出版于1999年。对我来说,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因为那正是我的而立之年,那一年,我的第一个儿子三岁,我们终于买下了一间屋子,我的书房里堆满了书。看着我三岁的儿子坐在书堆上自顾玩耍,我不再焦虑不安,惟愿我的梦想能够从此开始飞翔。

爱情往往忽如其来,在我21岁的青春时光里来到我的身旁。那是无比幸福与美好的一段感情,可以说,那几乎就是我的初恋。而那位来自乡间的刚毅而俊美的女子,在与我相恋了三个月后便同居了。那是1990年,东欧巨变,苏联解体,自由世界的光芒,以对民权的召唤而推倒了坚固如柏林墙的专制政权。我与我的女人居住在父亲曾经居住过的阁楼上,抽烟、喝酒,用诗歌憧憬着未来的生活,而未来的生活却从来都是又现实又渺茫的。

那时我沉醉于对新诗格律化的探索,我找到了似乎最能克制地抒发我的情感的表达形式,那就是十四行诗体,也就是五四时期曾经让许多现代中国诗人陶醉的“商籁”体,从彼德拉克到莎士比亚,从里尔克到冯至、朱湘;当然还有在温州的九叶派诗人唐湜先生,他送了我一本《蓝色的十四行》。而我,也尝试着在那一咏三叹的形式里,寻找属于我的节奏与方向。

从1990年到1999年,这十年间我断断续续地创作了两百多首十四行诗,它们总以爱情为主题,串起我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对生命、律法、信仰的思考,而爱情,则是这一切的审判者,冷眼旁观,贯穿始终。因之,我将这些诗汇聚在一起,而冠以《命运的审判者》。这十年间,与我同居的女子,成了我儿子的母亲。

如今回想起来,那时的场景仍然让我感到温馨。妻子一早出门,去商场开门营业——那时我们经营着一间小服装店——而我则将早餐的馒头留下两个。一整个上午,我都在那暑热的阁楼上埋头读书,写我的十四行诗。那两个馒头就是我的午饭,之后我会踱到我们的小服装店帮忙,晚上与诗友聊天。那是我最舒坦的时光,了无牵挂,一去不回。

那些散落在我的笔记本上的诗篇,我很少拿出来示人,总是最好的友朋,在酒酣耳热之际,才会乘兴读读,也都是一笑而过,何曾将它们当作一回事情。后来有几首通过吕人俊先生的推荐,在上海的《萌芽》发表,有几首在《诗刊》上发表,但这些轻声的歌唱,从来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