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的愤怒:“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让所有新手父母不得安宁!

2021-05-09 02:03:50 作者: 北大教授的愤

最后导致什么?我们在孩子身上看不到未来,整个社会就没有未来,教育再怎么改进都没有用。

孩子慢慢长大就要幼小衔接,然后中学、小学的衔接,中学和大学的衔接,中学会开大学的课,一步一步把下一个阶段要做的事儿挪到上一个阶段来。幼儿干小学的事儿,小学干中学的事儿,中学干大学的事儿。然后大学就开始去实习找工作。

我们一步一步往前赶,所有的竞争都是在一定人群数量,以一定名额发放的方式进行竞争,你得的多我就得的少,你上去了我就失败了,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就变得这样残酷。

电视剧《小欢喜》

如果我们指望构建一个好的制度,只是在高考或者考试上下工夫的话不能达到这个目的。《爱、金钱和孩子》里说,在一个虚构的国家,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他16岁的考试,更进一步讲,这场考试跟现实社会无关,考试的功能在于提高未来收入水平,人们可能有强烈的动机让孩子为考试努力学习,为他们请辅导老师或者让孩子参加应试的填鸭式学校。

然而社会整体变得更糟,因为所有的学习和死记硬背都没有什么收益。当然努力学习确实让孩子找到心怡的职位,但是代价是另一个孩子被抛弃。一次考试定终身,重要到如此程度,那么带来的就是这样一个博弈的结果。

我们再来看一下养育孩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确定了什么目标,孩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确实是一种可投资的资产,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生了他就是爱他。他体现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繁衍的本能,是群体爱和个体爱的表现。

父母不仅关心现在的快乐,还关心他未来的成就,但是这有约束条件,就是财务、时间、能力和知识,都是养育孩子面临的外在约束。这种约束就使得我们产生了分类,第一个类型就是专断型的教育方式,就是对孩子实施严格的控制,用一系列行为准则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强调更高的神圣的权威。规则不需要被解释、被理解,只需要被遵守,将遵从看成是美德,用惩罚和强迫的方式来训练意志。

专断型的对立面是放任型的父母,他遵循放任的方式,让孩子自主决策,独立,以非惩罚性、接受性和肯定性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冲动、欲望和喜爱。

那么介乎二者之间的就是权威型的教育方式,这种父母试图影响孩子的选择,但不是通过命令和约束,而是通过说理。父母企图以理性来引导孩子的行为,努力教他们互相让步,和孩子分享他们的方针道理。当孩子拒绝时,征求他们的反对意见,发生分歧时不会对孩子施加控制,也不完全强制孩子接受成年人的观点。用中国人都能明白的话来讲,就是民主集中制的父母,先走个程序,但最终决定权在父母手里,父母会巧妙地进行理性的引导。

虎妈确实很有名,养育出两个似乎很成功的孩子,但是我有时候也会想到一句话,谁笑到最后谁就是笑得最好,这一生还没过完,是谁真的不一定。

是不是今天成功的人,明天也一定成功?今天失败的人,大概明天成功的几率更低。所以没有办法,我们不焦虑是不可能的。那么在育儿的时候,我们肯定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经济不平等是我们选择更宽松还是更密集的教养方式的决定因素。

如果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不平等程度,我们是否可以改变学校的压力型教育的程度呢?学校强调团队合作和水平教学是不是更好一点?

其实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就是别太强化标尺竞争,就是给孩子多点机会。我又发现另外一个问题,我小时候允许留级,小学可以读七八年,初中也可以读三四年,今天全中国都不让留级。原来觉得这个孩子跟不上留级多正常的事儿,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可能有两个相同的人。但是我们非要要求这一批人全一样,一块过所有的坎,那怎么可能呢?

最后就变成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熊。一个人说:“我不可能跑赢一只熊,我只要跑赢你就行了。”总有一些人要从这个学校里面被甩出去的,所以学校就变成不断往外甩人的机构,而不是不断接纳所有不同的孩子的机构。所以倾向于这种竞争的教育方式类似于无效率的竞争,每个人都活得非常辛苦,都在强调我要胜过别人,最后可能就是最大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