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的愤怒:“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让所有新手父母不得安宁!

2021-05-09 02:03:50 作者: 北大教授的愤

从《虎妈猫爸》到《小欢喜》,再到近期热播的《小舍得》,“鸡娃”“育儿内卷”“教育军备竞赛”等词频频出现在大众眼中。家长们想尽一切办法“鸡娃”,但大家似乎忘了教育的核心是“教育”。

这不仅仅是中国独有的现象。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教授马赛厄斯·德普克(MatthiasDoepke)和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研究发现父母的育儿风格,与社会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们出版了专著《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

4月23日,格致出版社携手联想锁屏,在北京联想未来中心举办了这本书的读书沙龙,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博士深入分析了这些育儿焦虑到底从何而来,并分享了自己对“好的教育”的看法。

以下是林小英的演讲节选:

我们有钱了,却为什么更辛苦了?

咱们今天做读书分享的地方,就座落在中国教育和读书最焦虑的地方,海淀区。

有人说中国教育看海淀,我作为在一个海淀区读大学,在这里工作、结婚和生孩子的人讲如何抚育下一代的问题。实际上这个事情可能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我到现在也还在摸索。

但是,我主要是做教育政策的研究,有什么问题呢?就是不平等的时代,为什么我们今天养育孩子跟自己小时候很不一样?为什么孩子在学校里学的那点东西好像还不够?为什么一下课一下班就要把他们送到辅导班去?这个世界就“有病”,我们为什么活得这么辛苦?

所以我们大概需要把这个时代搞清楚,我们处在什么坐标体系当中。从美国到中国,无论富裕还是贫穷,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我们都希望孩子快乐成长。有可能我自己长大充满了艰辛,从农村到城市,从外地到北京,总之我们习惯了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方进入到一个相对好一点的地方。我们习惯了过去40年都是慢慢地成长,跟着社会一起成长,可是到今天,好像这种成长不再是自然而然的,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自己的位置就保不住了。

我们希望孩子快乐,这一点在今天似乎成了一个特别难自然而然达到的目标,又要让他们有所成就,但是现在的方式千差万别。

我们赚很多钱,但是买不来对孩子的教育,我们自己很聪明,有些人是数学、文学、科学方面的天才,但是对于教育来讲,最让人失望的就是我们的智商没法遗传。你绝对不能保证你聪明,你的孩子一定聪明。财产可以继承,智商没法继承,所以你只要生一个孩子,一切从头开始。

图源电视剧《小欢喜》

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方式?在这本书里开篇有这一段话,我原封不动地放在这里:

“当我还是孩子时,常常逛到太阳落山,自己去决定找哪个朋友玩,没有人会检查我们的家庭作业。当我们成为父母后,却为孩子报音乐课、体育课,可能还要报美术课,连跳绳也得报班。”

我们要督促孩子做这些事情,还要做家庭作业。以前做家庭作业是自己的事儿,什么时候一个孩子的学习变成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事儿。今天在城市里,一对年轻的小夫妻生孩子就意味着,双方老人的家庭开始解散,你要把老人调过来给你带孩子。

为了育儿,让不该在一起的人在一起,该在一起的人不在一起——婆婆和儿媳,其实不应该在一起,就因为要养孩子才在一起。

如果说跟过去相比较,我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什么呢?我们变得有钱了,你想报课要花钱。真的是钱多得花不了,非得花在孩子的课外班上吗?肯定不是这样。亲子关系首要的是爱他们,我们尽可能地为他们在社会上立足做好准备。

当KPI进入教育,我们必将不堪重负我们无法用一个确定的关系将教养、决策和社会平均收入联系起来。到底富人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还是穷人跟不上节奏和步伐?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