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领军人物郑志刚: 保育中西文化地标皇都戏院,重塑香港软实力

2021-05-10 20:40:14 作者: 香港青年领军

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郑志刚早前出席团结香港基金“团结卓尔论坛”,以 “艺、文、商、社共融重塑香港软实力” 为演讲主题,分享了他在艺术、文化、商业、社会四大领域的实践,特别是他以突破跨界的方式,让四者紧密结合,形成良性循环,从而重塑香港软实力的心得体会。

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 建设香港 “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香港是一座多元文化共融的国际大都市,新与旧、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市井气与国际化、高雅与世俗在此处相互碰撞又共冶一炉。

曾经,这座大都市是内地接触国际的首要站点,不仅在经济层面为内地带来卓越贡献,在文化层面亦通过影视、歌曲、文学、潮流时尚等,对内地产生深远影响。但是,近年间,香港的文化影响力逐渐减弱,社会需要反省并深思如何重塑香港的软实力。

对此,郑志刚在论坛上指出,“香港迫切需要推动文化艺术的建设与发展。文化艺术其实是一种语言,可以通行全球,亦可以融合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文化艺术在个人、社会、以至经济层面都有不同价值,它可慰藉、温暖人心、丰富生活,亦因为包容而多元,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稳定。而文化创意产业更是推动香港经济结构多元化的重要方向。”

近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郑志刚表示,“香港需要建设更多的‘文化硅谷’,以保育和传承香港的传统和文化艺术,推动创新和创意,滋养和提升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以至培育艺术人才。除了改善和提升文化政策,亦需让文化成为各个政策范畴都要充分顾及的重要因素,以提升香港文化软实力,重塑香港国际文化艺术之都的形象。” 在他看来,香港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将基本功做好,例如制作能帮助溯源的文献记录,才能做到传承,形成真正的软实力。他举例说,香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立了成熟的、面对全球华人市场的各种普适文化产业,曾经是世界最大的文化产品输出地之一。而当一个文化产业得到市场认可,便可品牌化,形成文化货币,为社会创造可持续的价值。

郑志刚认为,对千禧一代而言,对人文历史的探索与购物娱乐一样,都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需要。他在2008年打造了以艺术、人文、自然为三大核心价值的品牌K11,并将该品牌从最初的“文化零售”发展到如今的“文化硅谷”——即培育艺术家、孵化创意、滋养观众的文化艺术商业生态圈。 位于香港尖沙咀海滨的Victoria Dockside是他所创建的第一个文化硅谷,将国际顶尖艺术及人文内涵融入商业发展,孵化当代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让艺术灵感的元素与商业紧密结合,同时给予大众接受熏陶的机会,让艺术与大众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成为香港重要的文化地标。

保育中西文化交流结晶皇都戏院 提升香港文化软实力

去年,新世界成功取得皇都戏院大厦业权,并宣布启动保育计划。

拥有68年历史的北角皇都戏院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结晶,1952年由俄裔犹太人、万国影业创办人欧德礼 (Harry Odell) 先生建造,曾经是香港殿堂级的演出场地。皇都最突出的建筑特征,就是屋顶的全球独一无二的 “飞拱“设计,用来 “抓” 住建筑物的屋顶,形成下面演艺厅的无柱空间。皇都承载了上一辈香港人的集体回忆,这个70年前的创意之举,至今仍然震撼人心。不过,因未能追上行业转型,加之经历大火、日久失修,皇都已经失去了昔日光彩,有待保育和更新。

郑志刚认为,建筑本身是智慧、历史、文化的结晶。皇都的前世今生代表香港文化中西荟萃的特质,代表香港文化娱乐产业多年的演变,是香港的缩影,值得代代相传。未来,新世界集团将不遗余力,高规格保育皇都戏院,在传承建筑核心特征的同时,亦将继承皇都作为演艺文化地标的功能,并注入新的文化精髓,为下一代缔造一个“文化绿洲”。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