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还是不生,这是钱的事儿吗?

2021-05-12 13:19:54 作者: 生还是不生,

研究者坦言,上海作为一线城市,住房成本及生活成本难以忽视,高昂的养育成本也会对已生育家庭的再生育决策产生影响。

上海受访的一孩和二孩母亲均提到,各类辅导班及兴趣班的支出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一位育龄的二孩母亲说:“辅导作业班、舞蹈班、课余兴趣班很多,1个孩子最少1个月光上课要花1000元。”

更多家庭里,一个月1000元的标准根本不够。北京一位一孩母亲说,孩子课外班每个月得花2000元,另外每周带出去消费一次,也得三五百元。她还没给孩子报网课,听说是越来越贵了。

宁吉喆在5月11日的发布会上说,人口增速放缓,这种趋势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的持续下降,还有人们生育时间的推迟,以及生育、养育成本的提高。

女性在工作和生育之间的抉择

不想生育,并不是陈柏一家的选择。新生儿真的越来越少了。

从1949年建国至今,历数全年出生人口数量,2020年的1200万人,是自从1962年以来的最低值。1961年出生人口数量为1187万人,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具体到各地,情况类似。例如上海市生育率,已被研究者认为是处于极低水平,即便自2016年起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来,户籍人口总和生育率也仅为0.9(2018年)。

从数据可以看出,仅宏观政策层面的调整,在短时间内扭转低生育水平的效果不佳。

“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2020年12月,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撰文,已经提出要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增加劳动力供给。

在人口增长放缓的背后,女性作为生育的主体,面临的困境不容忽视。女性正面临着从生理到心理的一系列变化,尤其是职业女性。

生育不是一个短期事件,从怀孕、分娩再到哺乳,都意味着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投入。女性需要更多地平衡职场和家庭,已婚未育女性甚至会在职场遭遇“隐性歧视”,因此女性劳动参与率愈高,生育机会成本就愈大。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等研究人员发现,有生育经历的3名受访者曾表示,自己的工作受到了生育的影响。

“现代女性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她要平衡自己的事业发展、工作目标和人生目标,抵消生育意愿的因素在不断增加。”陆杰华对《财经·大健康》说。

东北地区可先试行全面放开人口?

从此次普查结果看,东北的人口特征明显,202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都比2010年有所下降。

以国企居多的东北,以往是计划生育的前沿阵地,这届90后东北人,多数是独生子女。但现在却要掉头回去多生孩子,很多人没这个概念,人口数量还是上不来。

“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人口已经持续出现负增长,转向正增长的难度非常大。如果在东北地区试点全面放开生育,对减缓人口下降趋势不能说没有效果,能够起到一定的全国示范作用,但实际意义不大。”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学会副会长陆杰华表示,中国正处在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的重要节点。

在梁建章看来,人口数量减少将带来沉重的养老负担和经济活力的降低,东北地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长期低生育率带来的老龄化危机,直接导致了养老金体系的入不敷出,税收负担和财政赤字也将会随之上升,经济活力降低。当整个社会的资源越来越倾向于老年人,那么整个社会都会变得更加保守,创新创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2月18日,国家卫健委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关于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减少问题的建议》时指出,东北地区可以立足本地实际,对建议中提到的“建议国家率先在东北地区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进行探索。

在梁建章看来,切实有效地提高生育福利与女性地位,降低年轻人的生活成本和育儿成本,才有可能提高生育率。他认为,“鼓励生育不能只靠呼吁。”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调查,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只要做好相应的支持措施,实际存在的生育潜力就能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