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生育放开,配套措施得跟上
想让犹豫中的陈柏夫妇下决心生孩子,就得考虑解决他们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遇到的困难。
“人口学界几年前就达成共识,首先必须要全面放开生育政策,但是没什么作用,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通过物质激励刺激人们的生育意愿。”王智勇告诉《财经·大健康》,不仅是生育放开,配套的措施跟上去才有可能有效果。
上海的研究人员指出,相较于其他低生育水平国家提供的多样性津贴福利,如生育奖金、育儿补助津贴等,中国尚缺乏长期且覆盖面广的鼓励生育福利政策。
在陈柏身边,有多个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工作的朋友,共同特点是来自北方小城,大学本科或硕士毕业后到大城市工作。结婚的不少,拖到30岁上下的关口,竟然没有一个人生孩子。
“没有时间、精力照顾小孩也是育龄人群的顾虑;如果多生几个,那老人也顾不过来。”王智勇说,难题在于商业化的托幼机构收费非常高,政府可否鼓励社区发展一些托幼机构来帮助,以及从小学开始的一系列教育保障。
比如北京,2020年小学入学人数在22万人左右,而学位缺口大约是8万人左右,小学上学都这么难,那么从一开始陈柏们就难下决心。
王智勇建议,针对住房、教育问题,需要城市发展规划提前做好应对,刻不容缓。现在年轻人购房压力很大,想多生一个孩子就需要更大的房子,买不起怎么生呢?如果设置一些激励措施,比如给有二胎的家庭一些优惠来购买改善性住房,比如首付比例低一点、贷款率低一点等等,那顾虑就会少一些。
“我们能看到卫健委、民政部在这方面是有在推进的,但是还不够。”王智勇认为,在物质保障、鼓励举措没有跟进时,谈全面放开生育,没有任何意义。
宁吉喆在上述国新办发布会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释放生育政策的潜力。
(文中陈柏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