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出一片天 乡村“摔跤校长”带山里孩子成功逆袭

2021-05-13 07:19:26 作者: “摔”出一片

“摔”出一片天,乡村“摔跤校长”带山里孩子成功逆袭

本报记者姚子云、胡晨欢、张欢

“农村娃娃首先要把书读好,有练摔跤的劲,不如多帮家里干点农活。”

在罗霄山脉北支武功山深处的萍乡市芦溪县新泉小学,听说新来的体育老师朱志辉,要在学校推广摔跤等项目,其他老师都面露惊色。

在江西省萍乡市武功山风景名胜区麻田中心学校的摔跤馆,朱志辉(中)给学生示范摔跤动作要领(2020年1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胡晨欢摄

那是1996年,朱志辉刚从江西省萍乡市体校毕业,来到萍乡市芦溪县新泉小学任教。

如今,朱志辉的学生已斩获近400枚奖牌。由于表现优秀,朱志辉从2006年开始担任小学校长。摔跤取得的成绩,也给他所在的山区学校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资源。学校挂起了3个“国字号”招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扎根:我们校长是体育老师

短小的身材、粗壮的臂膀、黝黑的脸庞……初见朱志辉,很难将他与校长、摔跤教练联系起来。

“当年我在萍乡体校的专业是举重,临近毕业选修了摔跤专业,这才误打误撞与摔跤结缘。”朱志辉说,刚来这里时,这所山村学校只有巴掌大的校舍,挤着三百来个学生,大家相信读书才能走出大山,对于体育很陌生。

朱志辉一开始“推销”的是举重运动。教学中,他发现学生更喜欢具有对抗性的摔跤,于是把重心调整到摔跤上。为了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一有时间,朱志辉就研究比赛视频、琢磨教学方法,抱着人型沙袋练习摔打。

当时,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建设一个专业摔跤训练场馆对朱志辉而言不太现实。但架不住他的软磨硬泡,最终,学校挨着围墙给摔跤队搭建了一间60平方米木瓦结构的简陋训练室。

有了训练场所,朱志辉又为训练器材发愁。“真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把汽车内胎剪成长条,供学生们进行肌肉拉伸训练;用木头制成进行深蹲练习的杠铃,靠控制两端木头片的厚度调节杠铃重量;带队员去学校附近的小溪投掷石块,锻炼手臂力量。

朱志辉还打起了母校的“主意”,在一通诉苦后,萍乡体校同意让他把淘汰的杠铃、摔跤垫、深蹲架、人形沙袋等专业器械拖回简陋的训练室。

摆在朱志辉面前的难题远不止这些。他渐渐发现,一些学生练着练着就不来了,“学生文化成绩退步了,就把‘锅’甩给摔跤课。”朱志辉又得上门解释,同时督促学生学业。

暑假集训,朱志辉带着摔跤队员,一人一张凉席铺在教室的地上,一睡就是两个月。他早起买菜,每天训练结束后带着几名稍大一点的队员洗菜、做饭。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这群孩子参加市运动会,获得6金12银的好成绩。

朱志辉备受鼓舞,摔跤队一直办了下来。他也从一名新手教师,成长为小有名气的体育教师。鉴于他的优秀表现,2006年他担任起麻田中心学校校长。

“破天荒!体育老师还能当校长。”在质疑和惊讶中,朱志辉开启了以体育育人之路。

抽枝:摔跤队员“升职”记

1997年,被领进摔跤队时,只有10岁的曾汉金,已在村里“打”出了名气。

在不少教师看来,曾汉金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学生,躲都来不及。可是朱志辉却认为这个孩子“敢打敢拼”,是摔跤的好苗子。

“不行,孩子本来就顽皮,再跟着学武术,那以后就更不服管教了。”在曾汉金父母看来,有了一身“功夫”,孩子以后更容易惹祸。

朱志辉苦口婆心解释着体育能够塑造人的道理。他还拿自己举例,身材矮小的他在体育中收获了自信,成为一名体育老师。

好说歹说,在曾汉金父母半信半疑中,朱志辉把孩子带走。在入队后的第一场较量中,一连三个回合,曾汉金都输了。“摔跤不是打架,要学会在规则里赢”,这是曾汉金在摔跤队学到的第一个道理。

过了新鲜劲,练习扎马步、侧手翻、引体向上……高强度的训练让曾汉金叫苦不迭,隔三岔五逃训。朱志辉鼓励他:“放弃了,前面的苦就白吃了。”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