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加班后,我去了中华遗嘱库

2021-05-13 13:22:53 作者: 疯狂加班后,

比孙颂小10岁的一位大一学生把立遗嘱当成“旅行前要准备护照、做攻略”。去年她在瑞士上学,被诊断是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那时她无法回国,没有食欲,情绪失控。回国后,她开始把放不下的事儿零星地写进手机备忘录。

她认为死亡不代表终结,葬礼是一个人的“毕业典礼”,是庆祝一个人完成了一辈子的任务。自己的葬礼上,她希望来宾都穿着彩色的衣服,再请个DJ,要把气氛搞得像个派对。

“不提前交代清楚,要是出意外多憋屈啊”

韩骁见过想用遗嘱迎接自己18岁到来的大一学生。那位学生没有什么积蓄,但咨询时郑重强调把一个纪念品送给朋友,“这对他意义很大,他觉得自己终于是个独立个体了。”

在知乎上,有人提问“如何看待立遗嘱趋向年轻化,00后已开始立遗嘱”,一位网友写下自己的答案,“不提前交代清楚,要是出意外多憋屈啊”。

虽然遗嘱无法完全操控身后事的走向,但孙颂觉得那是代替自己说话的嘴,别人不用去猜她心里的想法。“你们可以不按照我写的演,但是故事结局我已经告诉你们了。”

她怕自己珍贵的东西被错误对待。两年前她那位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离世的那个朋友爱书如命,把大量时间和金钱放在淘旧书上。每在旧书网站淘到一本绝版书,会兴奋地跟周围好友炫耀。但朋友的父母并不知道,孙颂在朋友圈看到被带回的遗物,那些宝贝不在里面,“很可能是被卖掉了”。

想到自己的身后事时,孙颂放不下朋友们当作礼物送给她的书。书上写有她的阅读心情,她想把它们归还给送礼物的人。其中有从小学就跟着她的中药词典和古诗词词典,两套书一共四册,很沉,每次搬家都会被放在看得到的地方。送出这套书的发小还没结婚,如果发生意外,她想用自己的方式“到场”,于是在遗嘱里分了一部分财产给发小做结婚礼金。

遗嘱库接待员们见过不少离异家庭的独生子女,有人从小被父亲虐待,长大了父亲还不时找他要钱;有人由父母中的一方养大,根本没见过另一方。遗嘱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放心不下的人。中华遗嘱库广东登记中心的汤婷婷见过有人刚买了房子就来立遗嘱,“想保护我妈,不想让我爸捡便宜。”

除了父母,对于没有成家的“90后”“00后”独生子女,遗嘱里继承人那栏出现的名字可能会出乎父母的意料:有把自己当亲生孩子对待的阿姨,有初中时带自己走出自卑的初恋,甚至还有游戏里一起浴血奋战的网友。

韩骁发现,40岁以上的人大多围着家庭转,而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社会化程度更高,“这帮孩子也更自我,不会被传统观念束缚”。

26岁的高雪接待过情感天平向朋友倾斜的年轻人。高雪很能理解他们。她的父母自幼很少在家,很多亲戚帮忙照看过自己,情感上的缺口是朋友补上的。

一位大四的学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她还在咨询阶段,准备立遗嘱时把没有注明受益人的保单和存款的一部分留给自己高中的朋友。高三她经常因为压力大生病发烧,去医院前,朋友会从楼上飞奔下来,把写着鼓励的纸条塞给她。

她住院的时候,父母忙于工作隔几天才会来照顾。一个人躺在病床上,朋友会跟她打电话发微信,聊学习也聊生活。“有时翻翻她给我的纸条,心里就会轻松很多”,这些纸条现在还躺在她卧室的抽屉里。

26岁的张辰把遗嘱留在自己的知乎专栏里。她的梦想是去非洲做野生动物保护,而母亲的所有梦想都围绕着张辰,这让她很不放心。她的父母在她高中时离婚了,离婚前张辰形容母亲是“以夫为天的小女人”,离婚后张辰就是母亲的天。

她自己不想活得憋屈,更不希望母亲为了自己活得憋屈。母亲会时常谈起给她买的保险和对她后半生的规划,“好像现在赚的每一毛钱都要给我养老”。

张辰性格跟母亲截然不同,她的格言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她不指望母亲能理解她的所有主张,包括正视死亡,包括不婚不育。遗嘱里有留给母亲的一本书——《相约星期二》,她最喜欢书中莫里教授面对死亡倒计时的从容,她叮嘱母亲“一定要逐字逐句仔细看”。

她还用严肃的口吻加上了一句教导,“这个世界上最需要你负责的人就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