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为了每天活得更有意义”
在知乎上有人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立遗嘱,是因为惧怕死亡吗?”
回答里,年轻人们说这和怕死没关系。有人在准备好的小册子里不断记下想安排的事儿,并下载了倒计时软件,看着离60岁的日子越来越近,“不为什么,就为了每天活得更有意义。”
中华遗嘱库北京登记中心的崔文姬见过一个“90后”男生,习惯于每五年就记录一次家庭和财产变动。
崔文姬自己,也在25岁生日那天立下遗嘱,对她来说,遗嘱是“对当下人生阶段的安排”。
29岁的王丽在婚礼后来到中华遗嘱库北京登记中心订立遗嘱, 她把立遗嘱比成股市里预防爆仓做的风险对冲,“只要我意识到的风险,就提前规避,不想自己太被动。”
她追求对生活的掌控感。出门前,她会把家里所有门锁上,并且反复检查。她很爱干净,客人进门前,鞋套和杯子一定会提前准备好。
虽然还没有孩子,她在遗嘱里写的很清楚,只有老公继续照顾父母,父母继续爱戴女婿,他们把未来的孩子照顾好,才能拿到钱。这是她维持家庭和睦的方式。
她给未来的孩子准备好了基金账户,以后还打算细化孩子继承财产的条件,把家风传递下去。她觉得让孩子们继承家风要用利益引领,光动动嘴那叫遗训,“没人会认真听”。
和王丽同龄的一位青岛女孩则更想抓住眼前的生活。2019年她被查出膀胱癌早期,没确诊之前以为自己“快挂了”。之前她整日整夜为如何在大城市买房焦虑,治疗结束后她立好遗嘱,回到家乡,每天都向母亲分享自己的心情。除了和前男友有关的事情外,她和母亲无话不谈。
崔文姬见过更年轻的咨询者们,他们没什么财产,但想用遗嘱剖白自己的情感。她推荐他们使用微信小程序立下一份遗嘱。微信遗嘱并不具有法律效力,无法安排财产分配等问题。但人们可以在微信小程序里里吐露心声,并指定送达给对方的时间。
2020年中华遗嘱库收到的7万份微信遗嘱,66.1%来自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今年3、4月份是微信遗嘱出库的小高峰,不少“00后”督促一年后的自己,如果能挺过疫情,就去找那个人告白。
有人在立遗嘱时才意识到自己有太多话没有说出口。一位26岁的年轻女生在中华遗嘱库广东登记中心立下了遗嘱,她把大部分财产留给哥哥。四年前这位女生大学毕业时父亲因为酗酒而胃出血,有着稳定岗位的哥哥主动从广州回湛江照顾父亲。周围人都说女孩子“不用那么厉害”“差不多就可以了”,但哥哥成全了她在大城市发展的梦想。
作为公司活动策划团队的负责人,她白天有时忙到吃不上饭,凌晨回到家倒头就睡。“我不是一个体贴的小棉袄”,对哥哥她习惯“有事儿就说事儿”。
打给家人的电话里,她一般用最简短的句子报平安,“我很想你”这四个字不可能从她嘴里说出来。在录像里她第一次直接地表达情感:“我一直都很爱你们,只是没有说出口。我会坚持用行动证明,你们总有一天会知道的。”
她发现把这些话说出口“很舒服”,打算以后延长给家人打电话的时间。
女生拿到纸质遗嘱证后的朋友圈。受访者供图
还有年轻人会在立遗嘱时关注死亡的质量,“生前预嘱”“意定监护”“器官捐献”这些词也会出现在遗嘱咨询里。当然,并不是所有要求都可以通过遗嘱实现。遗嘱在被继承人死后才能生效,“生前预嘱”和“意定监护”不能写进遗嘱。而从被继承人死亡到继承人取出遗嘱的间隔较长,器官无法被及时处理。
一位熟悉财产继承领域的律师提醒年轻人要警惕“火锅思维”,即想用一个文件“一网打尽”。“年轻人不应该为了赶时髦去立遗嘱,而是要判断自己写的是否符合形式要件,并且咨询清楚‘生前预嘱’、‘意定监护’各自需要的具体手续。”
孙颂觉得立遗嘱本身并不是“赶时髦”,事实上它长期被太多人忽略,“应该像穿寿衣寿鞋一样正常。活着的人能得到平和,自己死前最后一刻也能得到安详和从容。”
知乎问题下,有人质疑年轻人立遗嘱的多变性和不成熟。30岁的李苗在回答里反驳,立遗嘱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她从十几岁开始,每年生日都会更新遗嘱,“也是一种辞旧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