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馆发现装有尸块的蛇皮袋,7任刑侦队长追查26年抓住凶手

2021-05-13 19:19:02 作者: 旅馆发现装有

“在刑侦大队呆了24年,最刻骨铭心的就是这次出差,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

民警们扮作药材商贩,在前往张某某家必经的路口制高点埋伏起来,这是一家私房的楼顶,初春时节,气温较低,每天睡在草上取暖,不时有跳蚤咬人,洗一次澡得坐车到县招待所开间房,有急事与单位联系通电话,得到附近镇上邮局打长途。在当地派出所搭火吃饭,一日三餐玉米渣熬的粥、面粉摊的大饼让他们很不适应。

困难再多,工作不能间断,专班持续收集查证线索,在陕西追捕半年之久,但始终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限于当时没有第一现场、破案手段有限,嫌疑人张某某行踪一直无法查实,案件陷入了僵局。

武昌区公安分局副局长任小桥介绍“身为刑警,破案擒凶是我们神圣的职责。案件未破,我们始终无法放下。”26年来,武昌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换了七任大队长,从追逃行动、清网行动到疑难案件攻坚,案件的侦办从未停止。

今年分局刑侦大队决定成立命案积案攻坚队,由刑侦大队50岁以上老刑警和曾在刑侦大队工作过的转岗、退休老民警组成,充分发挥老民警侦查经验优势,专门对未破命案积案线索开展清理,获取破案线索,成熟一起攻坚一起。

现代科技让真凶现出原形

今年2月,从公安部、省公安厅传来消息,借助现代公安科技,排查出数条新的线索。刑侦大队上下接到信息无不为之一振。杨远高、陈晋等老刑警清出当年的办案笔记,激动地赶到大队,重案中队民警许庆亮、刘定友等几位老同志,摊开当年案卷,对照笔录、文书、照片等仔细梳理。

▲命案积案侦破专班摊开20多年前的案卷,找出20多年前的笔记,认真分析案情。

在反复比对后,专班认为其中一条线索反映的山西侯马人“杨某某”,在年龄、身形、相貌特征等与张某某有很高的相似度。

网上排查、实地调查反馈的信息发现,“杨某某”敦实有力,长期在偏远建筑工地工作,与浙江温岭地区有着某种联系,而温岭又恰恰是张某某亲属集中搬迁的地方。

种种疑点交织,“杨某某”身份的确定迫在眉睫。曾有过违法记录的“杨某某”在当地警局留下了有自己生物特征的物证。许庆亮、刘定友两位民警协调两地刑事技术部门及专业权威鉴定机构,运用科技手段,排查出“杨某某”真实身份就是张某某。

▲当年的案卷之一

曙光终现,专班奔赴“杨某某”打工地江西吉水张开抓捕的大网。当“杨某某”从工棚里被带了出来,刑侦大队副大队长周屹上前拍了拍看上去十分镇定的他:“我们是武汉来的,你大哥已经去世了。”

一句不经意的话,“杨某某”不自觉地愣了一下,观察到这个细节,周屹心里有数了,再次拍了拍他的肩,“给你一个机会,把事实说清楚。”防线崩溃的“杨某某”承认自己就是张某某。

针对张某某爱认死理等性格特征,许亮庆、刘定友等民警制定周密的审讯计划,法治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向两位老警察交待了全部作案事实。

原来,1995年2月,死者陈某某从报上看到广告萌生了到武汉学技术的想法。家里不放心他独自一人出门,找来同村的张某某陪同照顾。

2月15日,两人到汉后在武昌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出租屋落了脚。次日,两人发生了口角、动起了手。

2月18日,两人再次发生争执,张某某将陈某某殴打致死。因担心自己被死者家属追查出来,张某某将陈某某残忍地分尸,将尸体分别装进蛇皮袋和行李箱遗弃后逃之夭夭。逃亡期间张某某化名“杨某某”四处躲藏。

“每年给弟弟上坟,一想到案情至今不明,心里很是难过。” 获悉案情已经真相大白,陈女士在接受民警询问时几度硬咽。这起案件也成了她生活的“分水岭”,在失去心爱的弟弟后,因为要照顾倍受打击的父母,她再也没有离开村子出去发展。

唏嘘感叹的民警专程来到死者坟前祭扫,“26年了,我们终于给你还了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