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鸟兽之名》:故乡是记忆加工后的梦境?

2021-05-13 21:55:48 作者: 《以鸟兽之名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5月12日,青年作家孙频的新作《以鸟兽之名》,在北京举办新书发布会,邀请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李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鸿,一起畅谈关于故乡的话题。

“我”从现代都市返回山林护围的老家,沿着山的脊背,河的脉搏,展开一场又一场无踪的“寻找”和一次又一次惊心的相遇,不过证明,月是故乡明,极有可能是一厢情愿的诗意想象。草木、鸟兽、山川、河流依旧,但人已经疏离和陌生,父母旧友,像是被笼着一层轻雾一般,似近还远。是谁走失了,“我”能寻到要找的那个人吗?

孙频谈到自己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当所有人都在追求更文明的、更物质化的、更快捷的东西,我是逆行的,是往回走的。我这么做的原因,是试图与那些最古老的东西,比如五千年前的村庄、新石器时代留下的文物、商周时代的古玉等等——与最古老的时间痕迹发生一些连接,在这个过程中,看能不能找到关于人的新发现。”

李洱说,《以鸟兽之名》处理的主题非常复杂,有两个故乡的概念。游小龙这个角色非常鲜明、丰富,有很多讨论的空间。比如,游小龙的双胞胎弟弟没法上学,他上学了——这触及了一种原罪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很贫穷,一个家族往往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必须回报家庭、回报家族,但个体和集体之间存在强烈的冲突。

梁鸿说:“《以鸟兽之名》努力把人的历史性建构起来,这是非常好的一个纵横轴,这个轴会带动孙频的小说往下走得更多。孙频的小说已经成为某一个世界的象征。”【责任编辑: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