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苏州张家港95后“青春文学奖”得主高桑的江南故事

2021-05-15 08:00:45 作者: 听听苏州张家

高桑,23岁,张家港大新镇人,主业搞科研,副业写小说。“青春文学奖”,由《青春》杂志创办,于1980年至1984年举办前五届,走出过王安忆、梁晓声、苏童等文学大咖。2020年10月,第六届“青春文学奖”时隔35年后再度颁发,高桑拿下长篇小说奖。

前不久,高桑的获奖作品《火速逃离平江路》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这篇扎根江南地区、浸满江南文化的长篇小说,终于被更多人看到。

图片说明:《火速逃离平江路》书影

从江南的“土壤”中,长出了一棵“乔木”

生于1998年的高桑,如今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攻读理论物理学博士。他年轻、蓬勃、求知欲旺盛,高中毕业选了物理专业,原因是“对物理感兴趣,有一些的确想知道的东西”,比如量子力学。后来,他在吉林大学读完四年本科,弄明白了量子力学,又想搞清楚量子论场,于是越学越深。

图片说明:高桑

“高桑”其实是个笔名,喻指高大的乔木。这棵高大的乔木,扎根于江南文化的土壤之中,长出了另一根枝丫——写作。他的家乡张家港大新镇,有春水一般柔软的人,有静默温和的人情,有细碎慵懒的辰光。2018年寒假,坐在书房的电脑屏幕前,他决定把这些东西写下来。

镇上铝合金店“呲呲呲呲”的焊接声响、水产店里热络的讨价还价、母亲每日参与的邻里“茶话会”……它们压缩再压缩,钻进高桑的书房,化作字句,复又鲜活起来。“当时我正在家,构思出一个大致的框架,整天坐在书房里只是写。”他写得很快,一天一万字,16万字的初稿,半个多月就已经写好。

“写作时我最常想象到的意象是,一个安静的下午,阳光照在一棵香樟树上。”高桑说,这是一个很江南的意象,“除此之外,我的文字会追求一种典雅感。”他常常在小说里掺一些吴语方言,比如,把“吃饭去”写成“吃饭哉”,把“知道”写成“晓得”。

2年后,这篇名叫《火速逃离平江路》的小说在一场“文学盛宴”上大放异彩。2020年10月31日,由南京文学之都促进会、《青春》杂志社共同主办的2020“文学之夜”暨第六届“青春文学奖”颁奖活动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奖项一一揭晓,《火速逃离平江路》从组委会收到的1200篇小说中脱颖而出,夺得长篇小说奖。

虚构一条“平江路”,承载江南的人与事

前不久,第六届“青春文学奖”获奖的5部长篇小说和由5篇中短篇小说组成的小说集,作为“文学之都·青柠檬丛书”第一辑推出,高桑的《火速逃离平江路》终于被更多人看到。

有人问:“书里的‘平江路’,是苏州顶有名的那一条吗?”高桑摇头。他将这个名字,“移植”到了张家港大新镇,使之成为一个亦真亦假、明明灭灭的“幻影”。

图片说明:高桑朋友轶程为《火速逃离平江路》创作的插画

他用这条虚构的街道,来承载江南的人与事。“平江路一面临河,一面是排门面房。”小说开篇,像一张徐徐展开的长卷,平江路上的人物一一登场,他们稀松平常的生活琐事,生老病死、恋爱婚姻,都鲜活毕现。因为一起孩童纠纷,这些各有各活的小人物被串联到一起。他们合力,将故事推向那个充满隐喻的结局。

“小说里的人,都有一种典型的江南个性,他们的坚硬仿佛是一块小的、藏在肉里的骨头,他们可能有一点点传统,但底色是慈悲和善良的。”高桑说,“通过小说,我想展现一种普通的、江南人的浪漫,这种浪漫是指,即使现实生活让每个人都有诸多妥协,但人还是在用一种哪怕卑微的方式维持自己的尊严和生命的诗性。”

可既然平江路是虚构,为什么不索性连带着“张家港”和“大新镇”一并虚构到底呢?“写作期间,有朋友向我提过这个建议。但我其实有一点私心,我希望能为我的家乡写一部严肃文学。”这是一个20多岁男孩的宏愿,尽管彻底的虚构能让写作更舒展,但高桑固执地认为,家乡承载着乡愁,是写作者无法回避的母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