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的创作灵感来自大头马在刑警队的实习经历。为什么突然想到去刑警队实习?其实她的初心很实用主义。2017 年冬天,大头马回到合肥,在饭桌上听一位刑警谈到了十年前的一起命案,这桩案件引起了大头马的兴趣,她随后就联系到了当时负责案件的探员,但昔日探员如今已经是派出所所长,身份敏感,不便对她透露太多。为了合理合法地获取更多信息,大头马干脆进入刑警队实习。
事实上,《白鲸》的案件原型在真实世界里并没有那么多的戏剧性,在众多的重大案件里,它甚至显得很平淡。开始实习后,大头马发现刑警队的案子其实大多都挺无聊的,近几年发生最多的是诈骗案。有一次,一个老太太跑到派出所发表自己的臆想,派出所所长也不得不牺牲午饭时间陪她聊天。
这些工作中的鸡毛蒜皮很快让大头马的兴奋冷却下来,但与此同时,她收获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她开始关心警察、罪犯、受害者,所有这些当事人身处的那个世界:" 我觉得这个世界跟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身处其中的人会觉得这都是日常的生活。受害者和行凶者,包括牵扯在里面的所有人,那些还活着的人,经历这些
的人的心理是很复杂的,他们直到死去之前都要承受所有这一切,这后面的东西都是让人很唏嘘的。作为警察这样一个角色去切入这些案件里面,又是非常特殊的。在戏剧性的案件发生之后,他们切入其中,这个案件处理完之后,他们就抽身离去了。但是他们真的能抽身离去吗?这个我觉得也是很值得讨论的。"
3
大头马原名王亦馨,初见这个笔名,所有人都会一愣,下意识问 " 大头马是什么马?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在无数次被问到后,她对外已经有了一个很完整的解释:" 大头马可能是冰岛马,头很大,身体很袖珍,发型通常都很朋克,长相非常喜感。因为我小时候头也很大,经常被爷爷奶奶抱着到处去展示,这个身体特征就赋予了我各种和‘大头’有关的外号。而我母亲姓马,所以后来就很自然有了‘大头马’这个称呼,从小学喊到现在。现在世界上几乎没有人喊我的真名了,包括我的父母爷爷奶奶什么的,都叫我大头马。"
" 大头马 " 成为传播范围更广的笔名,要追溯到她八九岁的时候。当时家里早早买了电脑,让这个小学三年级学生早早加入了上网冲浪的大军。她从此使用 " 大头马 " 的 ID 在新浪聊天室、OICQ 和后来的天涯、豆瓣徜徉,结识了很多比自己大十多岁的网友。网友们线下聚会吃饭时,大头马还得在一旁写作业。这种生活状态与她周围的同龄人完全不同,也催化了她的早熟。因为无法与同龄人分享,心中强烈的倾诉欲、表达欲和虚荣心无处发泄,大头马开始用电脑写文章,最开始发表的文章都是关于互联网的。
高中时候,大头马的叔叔向她推荐了朱文的书,《我爱美元》《人民到底需不需要桑拿》等等从此为她打开了中国小说的大门:" 我不知道原来中国还有人在写这样的东西,他小说里面的那种荒诞性,我当时特别喜欢。我刚开始写小说的时候受到了朱文很大的影响。"
起初写小说的时候,大头马缺少读者,就想了一个馊点子:把朋友们写进小说,逼他们不得不看,这使得真实的生活和虚构的故事在她的小说中显得边界模糊。但最近大头马开始觉得这不是一个好习惯:" 就有点像作者‘夹带私货’。我之前看双雪涛的小说《平原上的摩西》,小说写得很好,其中有一个细节我印象很深,主人公列了几本书的名字,但那一看就不是主人公的喜好,而是作者本人的,当时看到这个细节我就觉得很‘跳’,就提醒自己以后一定要注意。"
如果说最开始写作的动机只是源于一种情绪、一个念头、一个题目、一个意向,近些年来,大头马则逐渐更重视结构的规划,在某次访谈中,她提到 " 任何一本书都应该以项目思维或者工程思维去设计 "。大头马不断重读的书,一本是《万历十五年》,一本是《拉格泰姆时代》,两本书有一些共通之处,都是从小人物的生活入手,折射出大历史的背景,这让她觉得很巧妙。出于这种结构意识,她去读了原本不符合自己阅读趣味的莫言:" 我发现莫言确实写得很好,他写长篇小说的叙事能力、结构意识,他的所有技巧方面的这些东西,跟所有其他的中国小说家都不在一个水平上,这个我还是挺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