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马:我们无需把作者说的全都当真|青春榜样

2021-05-16 09:18:49 作者: 大头马:我们

在认识大头马的人眼中,这位 " 泛 90 后 " 作家是一个与 " 循规蹈矩 " 一词不沾边的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去刑警队实习、去南极跑马拉松 …… 这些事她都是想做就做了,并没有很强的目的性。因为厌倦重复,从出道作《谋杀电视机》到前不久出版的第四本书《九故事》,大头马的每篇小说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质地。

青年作家大头马

最近出版的《九故事》取自塞林格的同名小说集,其中收录了六个大头马写于 2016-2019 年间的中短篇小说:《白鲸》《麦田里的守望者》《了不起的盖茨比》…… 篇名也全都借用了经典作品的名字。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直接取名叫《世界名著》算了?大头马坦言,她确实考虑过,但放弃了:" 赫尔佐格曾经说过,杀人不做计划,简直就是自杀。名为《九故事》已经足以让这本书迷失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叫《世界名著》只会让情况更加惨烈。" 当然,这只是大头马惯用的一种调侃。

在小说集的最前面,大头马写道:" 每当我想开口说真话的时候,我总是会以虚构的形式进行假装。" 为了更自在地表达自己,她使用了大量顽皮而聪明的诡辩话术来打掩护,读者在阅读时,不必过于较真。但书中内核的严肃、写法的老到又曾让老一辈评论家汪政陷入 " 反思 ":" 觉得自己对 80 后作家还是有些想当然了 …… 没有想到他们也可能脚跟稳立在大地上,能以写实的风格,富于戏剧性的笔法写出结结实实的故事,而且在故事中隐藏着许多的念头和想法,思虑之深让你惊讶。"

1

借用名著题目进行再创作,原本只是大头马和朋友们的一场游戏性质的创作活动,没有什么太深的含义。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大头马将大量的时间都用于打游戏,和一群朋友们玩在一起,这群朋友会在凌晨两点的马路上把电动车并列开成一排,毕生信条是绝不工作。其中还有一个人想要拿菲尔兹天才数学奖(现在已经结婚,且没有拿到菲尔兹奖),正是这个人,写了一篇与乔伊斯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著名篇章《阿拉比》同名的日记。其他人觉得这古怪的名字有趣,似乎意指着什么,又似乎只是一个奇怪的发音,这做法引得他们竞相模仿,写类似的同名小说。这篇同题小说后来被收录进了大头马的第一本小说集《谋杀电视机》,也可以视为小说集《九故事》创作概念的肇始。

这样以经典为题进行乔装的小说一篇篇积累起来,并决定结集为《九故事》之后,大头马才开始有意识地将要写的小说跟同题目的名著关联起来。例如《到灯塔去》这篇小说,伍尔芙的原作用了意识流的写法,小说主要分为两部分,两个部分都是用无限拉长叙事时间的方法写的,于是大头马也在小说里用了类似的方法,将台风 " 天鸽 " 侵袭澳门的那一天无限拉长,写不同人物在同一天的各种经历;《赫索格》中出现了一个不断给人写道歉信又收回的女作家;《了不起的盖茨比》则虚构了近未来时空中一场重现黄金过去的葬礼 ……

但这些小说和同名原作之间的关联仍然是很微妙的。在阅读小说时,大头马脑海里天然地会出现一个叙事者的声音,当她创作自己的小说时,有时候她会发现,自己脑海中叙事者的声音跟之前 " 听到 " 的声音是重叠的或者有共鸣的:" 它们在意象或者气质上,或者仅仅在情绪上,让我感觉到一种熟悉和亲切,所以我就会去选择那样一个题目来作为我的小说的题目。我只是在用我大脑里的黑箱去进行这样一种感受和再诠释。"

2

《九故事》中唯一的中篇《白鲸》被放在篇首,故事以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为背景。小说主人公原本以记者作为自己的职业志向,他需要一篇大稿子击败求职的竞争者。大稿子需要大事件,主人公因此决定跑公安线:" 我需要一件大案。最好犯人有能力逃跑,无法立即侦破。他的身世奇异,令人同情。他作案的动机叵测,谣言四起。他具有足够的人性深度,值得挖掘。而我是一个记者,我只能陈述事实。所以,要让我陈述的一切是真的,它就必须是真的。" 为了这个需要,他竟然精心制造了一桩离奇的杀人案。但案件远没有这么简单,大头马不满足于在 " 黑 " 和 " 恶 " 上完成对人物的理解和刻画,她需要更深处的东西,就是这样的意图使得事情变得复杂了。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