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迁入海洋馆繁殖基地背后:保护之路的探索与争议

2021-05-16 20:35:21 作者: 长江江豚迁入

除了野外江豚可能面临的风险,“缺钱”也是向海洋馆迁出江豚的原因之一。

有业内人士称,目前研究江豚的设施都还是三十年研究白鳍豚时所用,研究人员越来越少,研究经费和编制也难申请。长隆是国内不多的愿意投入研究人工繁殖,且实力较强的海洋馆之一。

据横琴长隆官微,从今年开始,广东省长隆慈善基金会将连续五年,每年捐赠100万元,用于长江江豚的保护、救助与繁育等工作。长隆海洋王国副总经理李湛伟称,长隆为江豚建设了超过2000立方的水池,并配备了几十人的研究团队和一流的设备,并着手为江豚繁育做准备工作。

赵依民认为,在国内,江豚人工繁殖研究工作面临技术、资金和专业人员等因素的制约,研究进展缓慢。全人工条件下仅偶有成功繁育的案例,且均属于在人工条件下的自然繁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工繁殖。“因此,我们另辟蹊径,借助海洋馆相对成熟的技术力量、标准化的设施以及资金保障,加快推动江豚人工繁育研究工作。”

此外,海洋馆能发挥科普教育作用。“要让一个物种保得住,一方面技术、资金要跟得上,另一方面公众认知要跟得上。一代代的孩子们需要认识江豚,再通过江豚等水生生物认识长江生态现状,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参与长江大保护。” 赵依民说。江豚会变成海洋馆的“摇钱树”吗?

90后湘妹子蒋忆仍记得,2014年第一次见到江豚的场景。

当时她在环保组织做志愿者,和同伴乘船来到江西鄱阳湖上。雾气很大,船只行驶到一片水域时,雾却散开,有如奇迹。“几十头江豚突然出现,在水面此起彼伏,十分壮观。”

蒋忆深受震撼,这个场景成为她与江豚结缘的开端,也成了一直鼓舞她的美好愿景。此后,她发起了江豚保护行动网络,并在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钱塘江江豚保护基金担任副秘书长。

在她看来,江豚是属于长江的淡水哺乳生物,最好的保护就是栖息地的保护,而送往水族馆并不是江豚保护的需求,且有诸多不确定性。“一旦开了水族馆人工饲养的口子,难保不会有更多企业去申请迁入江豚,以营利为主的企业是否能承担物种保护的责任?此外,还涉及到动物表演、环境适应以及是否能放归野外等问题。”

一位研究鲸豚的科普博主告诉澎湃新闻,如果迁出的目的地是海洋馆,对于江豚个体来说,有限的人工环境是无法让它们的自然行为得到充分发挥的,例如捕食这一行为就很难再发展。而生理上,诸如江豚每日的运动量、直线游动等需求也很难被满足。“江豚也是群体性很强的动物,当和族群分离且在一个非自然环境永久生活,心理受限和压力是很具体的问题。”

澎湃新闻注意到,迁入馆内的江豚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展示给公众。据场馆内的展示牌介绍,新建的江豚展区配备有用于江豚亲子课程与活动开展的江豚学堂和江豚科普课程与互动等活动开展的江豚接待室,总面积达163平方米。

目前,海洋馆已迁入的长江江豚,会用于表演营利吗?利弊得失如何考量?

“这些江豚只能用于科普宣教和科学研究。”农业农村部长江办副主任赵依民告诉澎湃新闻,在“江豚入馆”之前,已明确规定海洋馆不允许驯化或将江豚作表演等商业用途。同时规定,江豚及其后代都归属国家。

赵依民强调,管理部门会定期上门检查、评估江豚的饲养繁育情况。“在评估过程中,如果发现海洋馆在江豚管理方面有问题,会责令其立即改正,如果认为该环境已不适合江豚生长,可以随时调走。”此外,海洋馆需要为江豚准备通过科学论证的相应场馆和设施;组建专业团队和技术力量保护江豚。“每年要有专项资金投入,只能干(江豚保护)这一件事情。”

入馆江豚的挑选标准是什么样的?赵依民表示,他们希望选择的江豚除了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健康的体质,还应具备繁殖条件。在选择江豚的数量、迁移方式和海洋馆挑选上,都做了大量论证。他们会将海洋馆内人类活动对江豚的影响降到最低,但也不可能一点都不体现海洋馆的企业效益。“这样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需要在企业利益和江豚保护之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将江豚(保护)的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