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 “治沙伏魔” 足慰初心

2021-07-28 22:34:55 作者: “七一勋章”

石光银近照。胡安华摄

石光银和其孙石健阳在探讨经济作物育苗技术。 张 巍摄

2021年6月2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中,石光银缓步走上领奖台,在雄壮昂扬的《忠诚赞歌》乐曲声中佩戴上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

生于1952年的石光银是我国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40多年来,他坚持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创造出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南缘“沙进人退”恶劣环境作出杰出贡献。

近日,为了探寻石光银治沙造林的历程,中国城市报记者来到了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站在林地前,石光银介绍说:“眼前这片6000多亩绿洲所在地就是以往令人生畏的‘狼窝沙’。”

新中国首位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此刻正蹲在林地边观察樟子松的生长情况。他轻轻用手拢起地上的沙子,看着眼前的一草一木,感慨地说:“治沙造林是大事,可以造福子孙后代。”

牵头奋战“狼窝沙”

荒沙碱滩变绿洲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炕烂草棚,四季冒黄风,糠菜填肚皮,十户九家穷”……这是多年前毛乌素沙地边缘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出生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定边县的石光银,对此类情形亦印象颇深。他说,为了躲避流沙侵害,他的父亲曾举家搬迁9次。

谈起石光银与治沙结缘的故事,要追溯到他7岁那年。

记者了解到,当年的一天,石光银和邻家一个5岁男孩在野外放牧时,遭遇了沙尘暴袭击,石光银被沙尘暴刮到了15多公里的地方。这让年幼的石光银恨透了风沙,立誓长大后一定要制服“沙魔”。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石光银在定边县原海子梁乡圪塔套村任小队长期间,带领全村人苦战三年种活了1.4万亩树木,使海子梁有了第一片绿洲,打破了当地人“在沙漠里种不活树”的旧观念,也坚定了他以后坚持治沙造林的信心。

对于石光银而言,1986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春季,他带领100多人打响了“三战狼窝沙”的攻坚战。“但由于风蚀沙埋,加上缺乏经验,头两年我们栽下的树苗成活率不到30%。大家苦没少吃,树却不见活多少。”石光银说,“当时很多人因此都放弃了。我想治沙不能蛮干,于是就跑去问专家,看看人家怎么种树。”石光银请教林业专家后才知道之前的治沙方法并不科学,只有乔木、灌木结合栽种才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1988年春天,石光银带领群众开始第三次奋战“狼窝沙”。他采用科学的“障蔽治沙法”搭设了800多公里的沙障,使得九成树苗都活了下来。

在定边县老百姓的心中,石光银是一位了不起的治沙英雄,带领乡亲们实现了当地从荒漠沙地到绿色海洋的巨变。

一组数据显示,30多年来,石光银带领着陕北硬汉团队在承包的25万亩国营、集体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林,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了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

不仅如此,石光银治理荒漠、植树造林取得的巨大成功,极大地调动了周边乡镇以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一些乡镇上千户、近万人踊跃承包治理沙漠的积极性,使成片的荒沙碱滩得到了有效治理,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治理荒沙、碱滩,构建绿色生态环境,是我永远的梦想。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石光银深情地对记者说。

舍小家为大家

造林铺就致富路

当过村干部和农场场长、开治沙公司……虽然工作经历丰富,但对于石光银而言,最让他难舍难弃的,还是用毕生精力实现治沙的梦想。

石光银认为,治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自己之前无论从事何种岗位,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最终都可以应用到治沙的事业中去。这既是人生的机缘,也是事业的归宿。

目前,以石光银名字命名的治沙公司正在探索林下经济发展的前景,按照“治理荒沙,开发利用荒沙”的发展战略,走“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把治沙与村民致富紧密结合起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