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全媒体 陈波 齐岚森
8月3日,重庆首个高温红色预警后第一天,大渡口区金融广场因新冠疫情封闭管理的3栋门前,记者测量地面温度时,指针迅速超过50摄氏度的最高标示温度,已无法测量准确温度。
▲8月3日,大渡口区金融广场核酸检测点,室外温度已经超过40℃。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从7月30日早晨封闭开始,这个小区已经历5天全封闭管理。
▲8月3日,大渡口区金融广场,由于疫情原因,防疫工作人员临时充当社区里的外卖配送员。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5天里,一道警戒线,将这个总开发体量18.4万平米城市综合体,与外面的熙攘繁华隔开。
“我们社区全员到齐!一个不差!”
“我7月30日早上6点半接到电话,7点赶到现场。”大渡口区光明冶建社区党委书记张炼很直率地说,自己第一反应其实“慌得很、怕得很”。
来不及定一下心神,她逐个拨打电话,然后面对父亲端上来的面条,只用塑料袋裹了两根油条就冲出家门。
▲8月3日,大渡口区金融广场核酸检测点,室外温度已经超过40℃,医护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准备入户对正在隔离的人员进行核酸检测。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接近早8点,张炼抵达金融广场,她看到了11张熟悉的面孔:8名社区工作人员,3名网格员。
戴着口罩的张炼,望着11双熟悉的面孔,用胳膊擦了擦眼睛。转身开始安排大家穿防护服准备上楼组织大家下楼进行核酸检测。
防护服尚未穿齐整,2名住在江北的网格员来电,说被门口封控的警察拦住不让进。
张炼心头一暖:“我们社区全员到齐!一个不差!”
▲8月3日,大渡口区金融广场核酸检测点,室外温度已经超过40℃,医护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准备入户对正在隔离的人员进行核酸检测。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等待他们的,是需要挨家挨户敲门核酸检测的2438名封控区居民。
那一夜,忙到凌晨一点半的他们,都没有回家,而是选择了在社区集中待命。
“花了两个小时才开始检测,还是慢了!”
重庆日报记者穿戴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时,新山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邓吉林,默默走过来帮忙,低声说了一句“手套要把防护服扎紧”。
7月30日上午7点,这位42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在电话里接受了一项火线任命:金融广场新冠疫情核酸检测点点长。
“挂断电话,我才突然觉得,疫情居然就在身边。”邓吉林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距离事发地仅一条马路之隔,他的家也离此不远。
8点,他赶到现场,看到了新山村街道纪工委副书记曾小强。两个老熟人四目相对,只互相点了点头,就开始忙碌。
搭帐篷、操作台,建立体温检测点、信息登记处、核酸采样台、临时隔离点、物资存放处,划定清洁区、污染区……
现场既有公安民警,也有街镇工作人员,还有卫健委和社区等等人员,因戴着口罩不方便说话,忙不过来时,往往是一个手势一挥,自然就有人前来补位。
“开始检测!”记不得谁含糊地喊了一嗓子,第一轮核酸检测就这样开始了,44名从重钢总医院紧急抽调的44名医护人员开始紧张操作。
邓吉林看了看时间正是上午10点,他皱着眉头嘀咕了一句自己才听得清的话:“花了两个小时才开始检测,还是慢了!”
这句话,在与重庆日报记者交流时,还是会时不时地懊恼提及。但是当晚,全小区2438名人员实现了检测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