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区地震局获悉,近日,由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协指导,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的“防灾减灾救灾应用技术成果暨新唐山建设45周年成就展”在唐山举行,海淀区地震智慧感知平台模型在展会上展出,海淀区在地震智慧感知应用场景融入城市运行治理现代化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据了解,2017年,北京市率先将“韧性城市”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旨在提升城市遭受灾难后快速恢复城市功能并维持正常运转的能力,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海淀区地震局与北京市地震局、海淀城市大脑专班、中科大脑公司开始联合打造地震智慧感知场景平台。
“目前,海淀区地震智慧感知平台处在立项阶段,立项以后,我们计划选择硬件设施良好的小区作为试点,未来或将在试点安装地震预警系统,该系统可以在地震波还没有到达时发出预警,紧急制动电梯,就近打开电梯门,方便大家逃生。”区地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电梯智能化控制只是海淀区地震智慧感知平台多个功能中的一个场景应用。地震智慧感知平台目前共设计有六个场景,包括地震信息感知、震害评估应用、震后研判分析、灾情及减灾、决策指挥舱、地震大数据。通过与其他部门,如公安、交通、消防、气象等部门数据的深度融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从地震监测、预警、评估、研判,到辅助决策与救援指挥全业务链条的智能管理和智慧服务。
“在地震信息感知场景,我们可以根据震中位置,结合社区、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摄像头,快速、直观获取现场画面;同时对人流趋势、车流状态实时监测,从而实现震情信息迅速、全面的展示。震后研判分析场景是在地震信息感知、震害评估模型的支持下,对灾情的智能研判和自动评估。通过融合城市交通、避难场所、公共医疗等相关数据,智能判定响应等级、规划人员疏散路线。同时结合消防、气象、公共安全等数据,为政府提供重点区域、受灾人群、经济损失以及救援力量、物资分配等评估建议。”区地震局相关负责人在展会上介绍道。
在地震智慧感知平台震后研判分析场景的模拟展示画面上,记者看到有避难所统计、疏散路线、网格员人数、消防资源等数据、信息,可以为震后救援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听得着事儿看不见数”“用得到数汇不成智”等问题,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据区地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建设完成后,将时刻掌握海淀区地震灾害监测基础设施运行状况,强化海淀区地震风险管理,支撑地震灾害后相关领导的科学指挥决策,辅助区政府在应急状态下一体化指挥调度与应急救援处置。同时平台将有效优化地震业务流程、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率、完善业务和信息资源管理机制、丰富海淀城市大脑韧性城市数据指标。
此外,海淀区还将与北京市地震局进行两级数据联动,从而实现震后5至10秒的地震预警、2分钟左右地震自动速报、8分钟内地震正式速报。地震预警及震害评估数据也将推送至区IOCC及各委办局,促进观测数据实时传输、信息共享,从而提升城市的防灾信息集成、应急管理互联互通的智能化处理水平,建立地震灾害应急处置的“数字堡垒”。(记者 郭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