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满半年,河南卫视又凭借一段水下洛神舞让传统文化再次“出圈”。专业素养一流的舞蹈演员与水默契配合,衣袂飘摇中,人们仿佛看到飞天的神女从敦煌壁画中走出。在水的阻力所营造出的失重感之下,《洛神赋》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画面不再只停留于想象里,而是真真切切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仿若洛神再世。
从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点燃全民诗词热,到《国家宝藏》将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生动重现在世人面前,再到今天的水下洛神舞和国宝文创雪糕,这些让新时代观众心甘情愿为其“买单”的“营销”都有同样一个特点,那便是:主创方不再将这些珍宝奉为神坛之上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圣物,而是用更具亲和力的方式,让历史与文化“活”了起来。
在今天,文化传播的受众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文化传承的接棒人也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一批。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偏爱生动而鲜活的形象,追求新颖别致的表现方式,过去以文字和讲解为主的单调而枯燥的传播方式自然不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
当前,观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审美水准也大幅提升,因此,笔者以为,传统文化不是必然要陷入曲高和寡的境地。传统文化的传播,也不是一定要以郑重和严肃为基调去进行的,传统文化传承的根本在于挖掘其“根”,把握其“魂”,而传播的载体为何,渠道怎样,创新却是多多益善。
传统并非古板,传统文化也未必就代表着陈旧和过时,只要找对路子,用对方法,这绵延千年而不绝的魅力必然能再次大放异彩。相关行业工作者在进行传播时要对观众抱有信心,也要对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无穷魅力抱有信心。
依笔者之见,传统文化的传播要发掘其本身的魅力,打破其高贵而不可向迩的形象,给历史以温度和情感;减少单方面输出的传播方式,调动观众的多种感官,让文化更具互动性、更具亲和力、更有体验感。这样的传播,势必能为大众所接受,能受大众所欢迎。
这些大火的传播案例向我们证明,华夏传统文化之美从来不需要谁去质疑,而传播的方法才是爆红的关键。传承的手段要灵活运用新时代的新技术、要注意迎合新时代的风尚,才能真正实现习总书记口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大公湖南 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