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被氨气味包裹,全副武装变身“太空人”!另类“大白”的抗“疫”日常

2021-08-15 15:16:51 作者: 时刻被氨气味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桂东

在抗疫战线上,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熟知的群体:定点医疗机构生活垃圾的转运员。作为与医疗废物“亲密接触”的人,他们每天冒着巨大的风险收运、处置医疗机构生活垃圾的转运任务,不论严寒还是酷暑,都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默默地守护着城市的健康防线。全身武装成“太空人”,在炎炎夏日不到10分钟衣服就湿透了……近日,记者来到青岛水务固体废弃物处置有限责任公司,探访高温下身穿厚重防护服的垃圾转运工。

转运医疗生活垃圾 青岛有一支特别小组

8月10日下午1时30分许,记者来到位于环湾路上的青岛水务固体废弃物处置有限责任公司。这里是市区生活垃圾的转运点,各区将垃圾收储后,在这里经过简单处理,然后运送到垃圾焚烧厂进行最后的处理。

厂区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层。他们的主要工作区域是在地下一层,负责生活垃圾的转运。进入地下负一层车间,虽然有着通风设备,但工作车间里仍然非常闷热,垃圾车里仍然散发出阵阵酸腐味。

从早晨7点开始,工人们已经开始工作,一直到下午1时20分左右,他们才有空闲时间坐下来吃饭。脱下防护服,他们身上的衣服早已经被汗水浸透。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病毒在武汉爆发,1月21日,山东省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在青岛确诊,随着疫情的加剧,青岛市确立15家定点隔离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为此,青岛水务固体废弃物处置有限责任公司专门成立一个专项任务组,负责疫情期间市区定点医疗机构生活垃圾的转运任务。

今年32岁的工人王恒斌是小组里最年轻的队员。生活垃圾转运车驾驶员本身就是高危人群,而转运定点医疗机构的生活垃圾更是加大了感染风险。当得知公司要成立一个专项任务组,专门负责疫情期间定点医疗机构生活垃圾的转运任务时,王恒斌主动请缨。“这个活总要有人做,自己算是年轻的,更应该冲锋在前”王恒斌说。全身武装裹成“太空人” 不到10分钟衣服湿透

专项任务组转运的医疗机构生活垃圾都要统一转运至小涧西生活垃圾焚烧厂进行处理。为了保障个人防护安全,转运车驾驶员要穿防护服,戴口罩、护目镜、手套,全幅武装后几乎成了“太空人”。防护服密不透风,穿着不到半小时,感觉呼吸都不顺畅了。

任务组的成员们每天要完成5趟转运任务才能保证垃圾日产日清,每一趟的转运时间大约是两小时,即便是夜间空点休息时,为了延长防护服的穿戴时间,都是穿着防护服在车上稍做小憩。

每次出车任务结束后,队员们拉开防护服上衣拉链,湿透的上衣风一吹凉飕飕的,他赶紧把汗水拧干。王恒斌说,

因担心着凉感冒,他不敢过于“放肆”的敞开衣服。不透气的裤管里,汗气已经结成水把鞋袜浸湿。脱下安全帽和防护口罩都是满头大汗,鼻梁、脸颊上留下深深的压痕,他自嘲说是“太空印记”。一趟任务完成后,他稍微喝点水,恢复一下体力,就收拾好装备赶紧赶运下一趟。气味就像浸进肉里  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在焚烧厂卸料的过程是污染最严重的,垃圾倾倒瞬间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有毒有害气体,令人眼前瞬间模糊,因为积存垃圾长时间发酵,在垃圾池中散发着氨气,即使戴着防护口罩也阻挡不了令人窒息的气味。

在垃圾容器倾倒时,常常会有部分垃圾沾黏在容器口处,导致容器无法完全密闭,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清理,在回去的路上,残留的垃圾会飘向路边,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特别是这些医疗生活垃圾,更有病毒传播的风险。

为了将转运工作做到万无一失,队员们每次都要下车,在卸料口处用手拿着特制的工具,把悬挂着转运容器箱门的垃圾一块块抠下来,然后对整个容器进行消毒,确保容器厢门无缝隙关闭,不留死角。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