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康复服务让他们实现康复期望
“这个图案是什么形状颜色的?”“发音都是‘j’有哪些,请把图片放在对应位置……”这个头上梳着两个羊角小辫,脸上挂着天真可爱笑容的小女孩,是来自梁平区屏锦镇的丹丹(化名)。她正在根据听到的指令,认真完成每一个训练动作。
小小连衣裙随脚步摆动着,若不是耳朵上戴着人工耳蜗,基本看不出丹丹有啥不同。“大半年前,丹丹才真正听到声音。以前她不会听也不会说,我们喊她名字,也没得反应。”丹丹的妈妈陆芳说,一直以为孩子只是说话能力发育迟缓,一家人都没有异常,怎么也没想到孩子听不见。
由于家里条件有限,直到丹丹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幼儿园老师发现了丹丹的异常,“孩子不喜欢到外面耍,也不太喜欢跟其他小朋友一起耍,比较内向。”他们才带着丹丹做专门的检查,这才发现,孩子基本没有听力。
丹丹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先天性失聪,去年,他们到梁平区残联咨询申请后,获得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他爸爸在梁平的建筑工地打工,还有个姐姐在上初中,我也没个正经的工作,幸好有政策帮忙,不然我们这个家庭,真的无能为力。”陆芳说。
去年12月,丹丹免费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一个月后,耳蜗正式开机。“开机的时候,我们喊她,她听见了,会转身看着我们,小手紧紧地抓着。”人工耳蜗开机后,丹丹便来到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接受训练。
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主任冷明蓉介绍,孩子做手术之后,康复中心会提供集体课和个训课的训练。像丹丹这个年龄的集体课是学前教育部分,结合普通幼儿园的五大领域课程——语言、艺术、社会、科学、健康,以及生活能力、习惯培养等进行基础性训练。个训课的训练,包括听力、语言、言语、认知、沟通五大领域的综合性训练。老师把康复训练内容融入到孩子的课程和日常生活中,以便孩子后期到正常幼儿园能够更快融入集体。
植入人工耳蜗让丹丹获得新“声”。通过半年的训练,丹丹已能够听懂简单的语句,进行日常基本交流对话,有时还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感受。“我还专门给她买了人物、动物类的卡片,她很聪明,教一两次就会了。”看着孩子一天天进步,陆芳的脸上也有了笑容,丹丹喜欢看动画片、看动物,陆芳都陪着她。
与丹丹同龄的小宇(化名)也是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受益者。
今年4岁的小宇在2岁左右确诊为“自闭症”。因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2019年10月,小宇到重庆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接受了免费训练。
“要是没有康复训练,孩子就一点改变都没有。现在会模仿发言,进行简单词组,也能指认常见水果、生活用品等,真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奶奶舒凤说,最开始来的时候,小宇对环境、人物不适应,一直哭闹,非常抗拒训练,但中心的老师特别有耐心,也很有方法,小宇的进步让他们打心底觉得欣慰和感激。
身体功能障碍是残疾人面临最直接、最根本的现实问题,严重影响着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聚焦残疾人普遍存在的身体功能障碍需要康复、就业能力较弱需要技能、参与社会活动较少需要便利等迫切需求,市残联和各区县残联,在为残疾人办实事中,集中力量开展“三送”(送康复、送技能、送便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