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辑|「两个儿子,总要有一个学医吧?」「老大还是老二?」

2021-08-19 20:44:09 作者: 特辑|「两个

关注

1973年年初,一个医生世家的孩子刚刚落地,两位医护父母的对话决定了他的未来职业。

#中国医师节##了不起的三代医者#

健康界特别策划

而那一年丽水市中心医院——地区医院建院开诊了。挺平常的年份,却带来一世的缘份——我与中心医院同龄。

徐宏涛与父母合影

老爸浙医大毕业分配到医院做医生,老妈卫校毕业做护士,医院最常见的家庭组合。

于是我来到这个世界,可能最熟悉的气味是酒精、消毒液的气味,最常见的是白大褂和红十字的颜色,最常玩的是注射器和橡皮管,最常听的是抢救、心肺功能等医学术语,最好的态度是关心爱护病人……繁忙的医护人员没有时间多关注自己的孩子,但在平时的生活言语中自然影响着我的人生。

我在5岁就会自己拿个钢精锅到医院食堂买饭,混在医护人员队伍里打饭,见爸妈的同事就问好。

大家说,大李家的小二笑脸真好。以后对病人肯定态度好,是个干医生的好苗子。

我羞涩的笑笑,也许骨子里就刻下了医生对病人要好点的医道烙印。

徐宏涛母亲在医院工作的图片(右一)

日子飞逝中,我们医院的一批子弟慢慢长大了,家搬了几次,住的宿舍离医院病房也越来越近。住的房子离病房直线距离就不过50米。

由于刚刚建院条件差,医院没有电话,有事基本靠喊,现在的孩子可能根本不能体会。

我经常在睡梦中被喊醒,「方(基兴)主任,有急诊手术请马上到手术室」。哦,这是外科的叔叔有事干了。刚刚迷迷糊糊睡着,「楼(美丽)医生,产妇生不出来,要剖吗?」这个是妇产科的阿姨被叫去生孩子了。一夜此起彼伏的叫人声。一开始不习惯,向老妈抱怨睡不好。

老妈说:「习惯了就好,以后说不定就叫你名字了。」也奇怪,不久我就适应了,再怎么叫也叫不醒了。现在问我的当年的邻居伙伴,大家好像都没有被叫醒的感觉。

成为医生后每次护士叫急诊的敲门声都让我感觉到急迫感,从不敢马虎,也许睡梦中就被打上了急诊就要有紧急观念的医道烙印。

徐宏涛父亲与单位同事合影(左一)

会识字后看的最多的应该就是老爸的医学书了,心脏、肺、肝脏各个器官老早清楚的很。

也许这就是早期教育吧。很快小学中学,就到高考了,我老哥终于没有去学医,据父母说法是个性不合适学医。于是传承的担子就在我肩膀上了,我也觉得理所当然,高考志愿填报全部是医学院校。

如我所愿,顺利进入温州医学院。5年一晃就医学院毕业,老爸老妈说还是回丽水吧,于是加入了丽水市中心医院子弟兵行列。到医院后我才发现当年扎根丽水市中心医院的老一辈医护人员对医院的感情有多深,几乎每个部门都有我们子弟兵的身影。

最多的竟然都在外科,胡平、洪溪屏、陈述政、蒋悦、陈晓芳、张恒、黄悦来……是不是当年都在梦里被种上了外科的种子?应该这也是医道传承吧。

徐宏涛与医院原副院长方基兴一起做手术

于是欣欣然的在这个大家庭里开始医生生涯,第一台阑尾炎手术是胡平主任老大哥带着完成的,第一台腹腔镜胆囊手术是方基兴老院长手把手教的……也许工作的顺利、父兄辈关爱,让我有点飘飘然起来。

有一次新病人入院,我因为忙着其他事情,忘记了查看病人。临到下班时候,发现病历未完成,于是没有问诊情况下杜撰了病历,想明天再补写一下。没有想到第二天是方基兴老院长大查房,查看这个病人时,我硬着头皮汇报病史:「体检,肝脾肋下未及」。

方院长严厉的目光扫过,让我不敢抬头。「这是一位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肝脾肋下未及?」我红着脸进行体检,脾脏肿大到肋下3cm。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