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节丨宁津县人民医院六代人谈医路走来的传承与收获

2021-08-20 01:24:25 作者: 中国医师节丨

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为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宁津县人民医院推出“医师节人物专访”栏目,采访对象分别为50后的赵玉珍、60后的张连贞、70后的梅专、80后的王玉涛、90后的张召弟、00后的李世超。十年为一代,六代人的行医生涯,是奋战在生命一线众多医师的医路缩影,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代又一代“白衣人”坚守的医学誓言和内心信仰……

“50后”赵玉珍

1951年出生的赵玉珍是中共党员,宁津县人民医院原小儿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她退休不退岗,至今仍坚守在挚爱的儿科医疗岗位上。

赵玉珍1974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宁津县人民院工作至今。1999年至2008年,她担任小儿科主任期间,带领科室开展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规范治疗及早期干预、静脉营养治疗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等众多新技术。工作中,她把老师传授的、从教科书中学习的和从治疗中获得的经验融合,为治病救人打下了良好的坚实基础,在宁津县得到病人的普遍认可。

在疫情防控中,她第一时间请战,带领年轻医生一起站好儿科发热门诊岗。她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发热门诊值班一干就是9个小时。有年轻医生劝她休息两天,她却笑笑说没事。她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必须做到医德求厚,医术求精,行医求善,医德人心,在临床中我深刻体会到没有过硬的真本领,没有好医术,其他都是空谈。只有对患者有同情心,有爱心,才是一名真正的好医生。”她表示,自己虽然年龄大了,但是一定将自己的医术无私奉献于宁津县父老乡亲,做好传帮带,把好的医德、医风,医术传承下去。

“60后”张连贞

温文尔雅、和蔼热情是张连贞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1964年出生的他目前是宁津县人民医院外一科主任、主任医师,在33年的行医生涯中,他始终坚持着 “沉着、认真”“有责任、有担当”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

张连贞从小喜欢医生这崇高的职业,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医学院,毕业后踏上从医生涯,毕业后认真专研业务,熟练掌握基本功操作,特别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04医院进修学习期间,苦练手术操作技能,认真学习先进技术和高尖手术技巧,进修回院后开展很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医院及县域空白。

他时时牢记自己责任,时时刻刻牵挂着病人,不论早晚,只要病人需要,只要病情需要就马上投入到工作中。365天,天天工作在病房、手术室及门诊,加班加点和同事们探讨疑难的手术,手把手带好每一位大夫,早晚两次查房。他说,每当看到病人能够恢复健康,能够和他们的家人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作为一名大夫的自豪感就会在心头油然升起,再苦再累也觉得值得。为了解除病人疾苦,为了拯救一个个家庭,甘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需要的患者,奉献给热爱的医疗卫生事业。

作为科室主任,他处处都能以身作则,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科室其他的医生、护士都非常关心和爱护,认真无私地作好传、带、教、帮工作,使整个团队的医疗质量、业务能力得到持续发展和提高,凭着优秀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和个人涵养,为大家树立了楷模,赢得了尊重。

“70后”梅专

梅专,预备党员,宁津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1979年出生,2003年大学毕业后在宁津县人民医院工作至今。2005年,医院成立了重症医学科,他选择了重症专业。

在科室主任和老师们手把手的传授下,梅专业务日臻成熟,熟练掌握了深静脉穿刺、气管插管、呼吸机的使用与条件、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床旁血滤技术、床旁超声、床旁气管镜等重症抢救治疗技术,科室业务独挡一面。他表示,在重症医学科工作,让他特别有成就感。掌握一项高难度的新技能时,有成就感;经其治疗的病人康复出院时,有成就感;经过几个小时紧张抢救后,将濒临死亡的病人成功救治过来,更有成就感。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