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的“困”与“变”

2021-08-20 22:43:09 作者: 实体书店的“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骋 吴振华 张琦

2021-08-20 16:16

一大早,一批刚收来的旧书到店,70个平米,上下两层,书架上收来的旧书超万册,张强夫妻俩经营这家复旦旧书店,已有16个年头。

每本书利润少则几元钱,多则十几元,每年销售量五六万册,刚开始的生意也算是顺风顺水。

不过,这些年随着房租,水电以及人工成本上涨,让张强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

此前,书店还能勉力维持,但疫情之后,张强有些“走投无路”。他告诉记者,收益至少少了三分之一。

《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提供了一组数据,去年中国新开书店4061家,关闭书店1573家,而在2019年,新开书店和关闭书店数量分别是4000家和500多家。

疫情之下,新开书店数量相当,而关闭书店数量则提升了两倍。

这组数字的矛盾之处,恰恰是当下实体书店的真实写照。书店生存艰难,但又不是完全无路可走。

作为温州起家的连锁书店,无料书铺刚到上海的几个月,有些“水土不服”,经营压力陡增。几经尝试,他们决定要在图书之外做做文章。

记者发现,近十年开业的本地实体书店均十分重视咖啡经营,比如钟书阁自开业起,咖啡就成为店面标配;创立于2016年的大隐书局也有自己的品牌咖啡……可以说,咖啡经营已成为新开书店的主营业务之一。

咖啡成为书店主角,在长三角并非偶然。

上海这座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每年人均咖啡消费量约20杯,而全国年人均仅4杯;而在咖啡消费前十位的城市中,有四座同样来自长三角。

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全国四万多家书店门店中,仅有24家图书销售收入占比100%,近三分之二的书店图书销售收入占比50%以下。

不难看出,打造当代读书的文化生活方式,是众多实体书店正在与大众彼此寻找的默契。不过,实体书店的尴尬处境,却远不是靠一杯咖啡就能解决的。

下个月,浙江台州新店即将开业,大隐书局旗舰店仓库内,采购部主任马刚正和同事探讨图书选品。

不到百平米的仓库,堆满了上万册各式书籍,江浙沪三地十多家门店的选品都在这里完成。

“一店一策”是这家书局实行的经营策略,每家门店装修不同,图书选品不同,根据不同区域读者喜好提供阅读体验。

与仓库相距不超过50米的书店,是截然不同的世界。

先进的建筑风格,茶水、甜品、简餐,搭配精心设计的灯光、琳琅满目的文创,“书+X”的营销方法让书店多出了社交属性,变成了一个更多元的生活空间,虽然只拍照不看书的顾客不在少数。但“颜值”和“体验”,的确已经成为实体书店2.0时代的流量密码。

不过,个性化定制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

降低图书销售占比,每年1500多场线下活动,高端场所租赁,茶水咖啡、文创产品销售,开业5年,尽管已坐拥长三角十多家门店,大隐书局至今仍未盈利。

大隐书局总经理何旋告诉记者,书店在精心设计与系统化思考下,即便会短期占据现金流,但对于用户价值的培养、品牌价值的提升,实体书店拥有长远而深刻的价值。

所以,去年中国约有4000余家实体书店新开面世,其中,上海、徐州、苏州、南京、南通等六座长三角城市合计就超过1500家。

面对不断涌入的竞争者,有人积极求变,但也有人选择坚守传统模式。

暑假里,作为大学出版专业的老师,李鑫最大的爱好就逛书店。隔上几天,他就会来到张强这里,他和记者笑称,复旦旧书店就是他的“桃花源”。

李鑫告诉记者,他也去过不少打造场景模式的书店,大多宽敞明亮,但这片狭小的空间更适合他这种“老读者”。

正是这些“老读者”的存在,张强觉得自己的坚持才有意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