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记者从青岛农业大学获悉,该校校友、山东省农科院蔬菜专家何启伟今夏为该校园艺学院捐款100万元,用于蔬菜育种、栽培人才的培养。这是青岛农业大学建校70年历史上首位为培育蔬菜育种、栽培人才以个人名义为母校捐款的人,在我省也极为罕见。
“这些钱对学生作用更大,
自己生活上过得去就行”
翻开这位老人的回忆录《悟农之路》,老人的文字如他的人一样,平易近人,清澈见底。何启伟是一位地道的老济南人,家住历城区荷花路办事处坝子村。出生于一个正统、和睦、日渐兴旺的大家庭。父亲是老济南杂货店的伙计、母亲在家务农和织布。
时间的马车来到1959年。那是一个秋天,收到莱阳农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后,青年何启伟收拾好行装,从历城火车站乘火车去莱阳农学院报到。那时候,火车很慢,站站停车。下车后学校安排大货车接站,人和行李都上了车,很快就到了学校。
何启伟老人。
“当时,莱阳农校是与济南农校齐名的学校,培养了很多农业技术人才。1958年升级为莱阳农学院。年龄稍大的老师,都是新中国成立前知名高校的毕业生,有踏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老师们的学识深刻地启发了我。”81岁的何启伟说。1963年,完成本科四年的学业后,果蔬专业毕业的何启伟被分配到山东省农科院,一干就是49年。后来,他担任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蔬菜分团团长长达19年,为山东蔬菜产业发展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
在莱阳农学院,何启伟还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安振琴。两人在大学时代是同班同学,后来先后分到山东省农科院蔬菜所。安振琴老人主要做番茄育种。而青岛农业大学将此项奖学金定名为“何安奖学金”,渊源便在于此。
窗外的法国梧桐摇曳着绿色的叶子,把细碎的影子洒进这位老人的窗台。
“我老伴一年前去世了,她生前同意我捐出我们的积蓄。我们是工薪阶层,生活节省一点,留点养老钱就可以,其余的还是给学生们用价值更大。”谈起为何捐款,何启伟老人平静地说,“我和妻子都是莱农毕业,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我们要帮助青年学子们成才,鼓励大家多出成果。款捐出去之后,我们心里会更舒服一点。”
然而,这已经不是何启伟第一次捐款。1997年前后,他给省青少年基金会捐了3万元;后来,蔬菜所办阅读室,他捐了2万元;2012年,他为汶川捐款5000元。似乎捐款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
耕读传家
朴素的躯壳里住着一个高贵的灵魂
在女儿何虹的印象中,生活中的父亲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性格开朗健谈,对待子女包容体谅,对待亲戚同事真诚友善,在亲戚、同事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愿意出手相助。
7月底,何启伟的女儿何虹告诉记者:“母亲在世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就约定了向母校捐款的事情,他们觉得为学校尽一份力是应该的,他们很感激母校对他们的培养,希望这次捐款能作为奖学金激励更多积极向上的学生努力学习。”她和哥哥都认为,父母这次捐款是一种正能量的传输,他们都非常支持父母的决定。父亲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中对兄妹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我父亲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退休前出差下乡村、加班加点是常事,几乎不休周末。尽管我们没有取得像父亲那样的成绩,但是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会以父亲为榜样,尽我们最大努力做好,传播正能量。”何虹说。
朴素的躯壳里,住着一个高贵的灵魂。
何启伟和妻子安振琴。捐出这笔钱,是妻子生前和何启伟约定好的。青岛农业大学将这笔奖学金定名为:何安奖学金。
生活中,何启伟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据何启伟老人的家人介绍,他平时生活很节俭,就是粗茶淡饭;穿衣也很朴素。青岛农大园艺学院副院长王富教授回忆说,老爷子生活非常简朴,他开的车就是个三万块钱的小车。他对蔬菜育种和蔬菜栽培的专注,青年学子很受启发,每次到学校,总喜欢跟大学生交流,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