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奕含 通讯员 高一诺 戴艺琦
8月25日,为响应学校、社会疫情防控措施,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赴东营市胜利油田探究油田精神调研团开展云上采访,就“七零、八零后胜利油田工人的油田记忆”一题,分别对三位胜利油田的“油二代”工人进行了采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行各业蓬勃发展,胜利油田也抓住这一股春风,开始了新一轮的建设。经历了第一代石油工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初创阶段后,胜利油田已初具规模,油田的工作环境和工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有了一定改善,但总体而言,油田条件依然艰苦,仍需要新一代石油工人们的劳动创造。一些七零、八零后前辈,自小便跟随父母来到胜利油田,在油田边长大,受到油田精神耳濡目染,成人后,他们便从双亲手中接过建设油田的接力棒,成为胜利油田光荣的“油二代”工人。
关于刚刚上岗时油田的工作环境,三位前辈回忆,那时油田的环境依然较为恶劣,周边人烟稀少,石油工人们外出作业时,常常身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在轮班制下,石油工人们在白天和夜晚都可以开展工作。夏季昼夜温差大,冬季极为寒冷的夜晚,都给工人们的作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谈及工人们的工作状态,前辈们都提到了“温馨”“团结”。石油工人们秉承着不怕苦、敢吃苦、能吃苦的精神,艰苦奋斗,在东营荒僻的郊外,钻出一井又一井的黑色金泉,为新中国的工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虽然工作辛苦,但工人们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大家齐心协力、万众一心,整个团队透露着像一个大家庭一般的温馨。
新的发展阶段也意味着新的挑战。这一时期的胜利油田工人们,也面临着极端天气作业的困难。一位八零后油田工人回忆,有一年东营地区遭遇台风,油田紧急安排陆上工作人员前去把海上的作业人员安全接回。工人们开着车,在狂风暴雨中以20码的车速沿海岸线小心行驶。呼啸的海浪拍在车玻璃上,造成车身的剧烈摇晃,天空中电闪雷鸣,一道道闪电撕裂黑如石油的云层,从天而下,一直劈入海中。说到这里,受访的工人脸上露出凝重的神色。“那是我工作以来印象最最深刻的一次经历。”他说。
回顾在油田工作和生活的那段时光,关于精神传承,胜利油田的“油二代”工人们齐齐表示,最珍贵的是工作期间接受并传承下来的红色精神。初创年代的石油工人们,用汗水埋下了胜利油田的奠基石,用坚定和力量铸就了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精神。而“油二代”工人们,则从前辈手中接过旗帜,继续为胜利油田、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而奋斗。
通过对“油二代”工人进行的访谈,调研团对于胜利油田在新时期的建设与发展样貌有了更立体生动的了解。风雨兼程六十载,油田精神薪火传。在广泛的调研与对话之间,不同年代的油田精神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不断具象、深化,令调研团成员更感欣喜与振奋。愿矢志传承红色基因,发扬油田精神,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贡献出山大人的青春力量。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来源: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