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打工妹创办制衣厂 带领搬迁妇女一起闯

2021-08-31 11:22:34 作者: 杨美:打工妹

来源:中工网

“订单完成情况怎么样,在这节骨眼上,一定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杨总,您放心,我们一定可以按时完成任务。”

初秋,走进贵州凯里市兴美宏杨制衣厂缝纫车间,“哒哒哒”机器声不绝于耳,老板杨美手里拿着订货单和车间负责人确定工期进度。8月底,这批4000件童装订单就要出货。

“这次我们做的是代加工,一件童装只赚十几元。这个月底交付后,我们就要开始下一批校服的制作。”杨美说。

订单源源不断,得益于制衣厂的良好工艺和杨美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

杨美(右)教群众刺绣

“80后”杨美是地地道道的凯里人,出生在凯里市凯棠镇凯哨村的一个贫困家庭。2002年读高三那一年,父亲生了一场大病,让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的重担一夜之间压在她瘦弱的肩膀上,不得已只能辍学跟随外出打工的大军,到云南、上海一带谋生。

“当时没有手艺,只能给别人擦皮鞋。每天风吹日晒,挣不了多少钱。”杨美回忆起那段艰苦的日子,无奈地摇摇头。

后来,吃苦耐劳的她在一家制笔厂找到了工作,进厂后生活逐渐稳定好转。杨美天生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做什么都想要做好,在上班时间经常观察别人怎么做,然后利用下班时间来练习,学到了不少新知识、新技能。后来一步一步,从普通工人升到管理岗,工资也从最开始的每个月700多元涨到了5000元。

“钱虽然是挣上了,但忧愁没有减少半点,心里一直牵挂着孩子。我和老公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回家一次,孩子对我们很陌生,我心里也不好受。”

幸运的是,2016年,赶上党和政府的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杨美一家搬到了凯里市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她和丈夫商量,长久在外飘着没有归属感,既然在城里有了房子,何不回家找份工作,既能糊口又能照顾老人和小孩。

杨美介绍服装生产情况

回到家后的杨美,搬出贫困的大山,从农民摇身一变成了新市民,一家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为提高群众劳动技能,促进就业,政府在移民搬迁安置点组织开展缝纫技术培训,她二话不说就积极报名参加,从缝纫机操作、打板、裁剪、缝制等一系列基础工学起,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杨美逐渐萌生了一个想法——创办一家制衣厂。

“给别人打工始终不是长久之计,我就决定试一试,也想带着安置点的姐妹们一起搞事业。”杨美笑着说。

杨美的想法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忙协调场地、减免租金、购买设备、招聘工人、洽谈订单……扶上马、送一程,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2018年,制衣厂终于成立了。

“刚开始的时候,厂子其实就是个小作坊,老板加员工一共就三个人,我和我老公还有一个员工李佑英,之后又增加了五六个人进来,经过一段时间摸索,我们能够生产工装、白大褂、民族服饰等10多种产品,效益也越来越好,厂子就这样慢慢壮大了。”杨美说。

2018年5月,为帮助更多搬迁群众就业,安置小区在制衣厂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制衣就业扶贫车间,占地2000平方米,设有缝纫车间、手工刺绣车间、电脑绣花车间,很多参加缝纫培训的学员都被招聘到扶贫车间工作。

搬迁群众在制衣厂上班

搬迁群众潘琴是今年5月份经人介绍过来上班的,负责服装缝纫制作,一个月能挣3200元。

“从我家走过来上班只需要5分钟,非常方便。这份工作对学历要求不高,只要你肯认真学,很快就可以掌握技术要领。而且杨总平时对我们很关心,逢年过节都会发放节日礼品和慰问金,对我们就像自家姐妹一样。”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虽然制衣厂才成立三年多,但规模是越来越大。2020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员工也从几个人增长到110余名,大部分是搬迁群众,人均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