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 | 谭士奇:守望三亚“弦外之音” 手工制作黎族竹木乐器

2021-08-31 23:19:38 作者: 匠人·匠心

谭士奇制作的椰子胡。记者 沙晓峰 摄

与乐为伴 音乐为生活增色添彩

正是这份热爱与钻研的精神,让这个被好奇领进门的爱好陪伴了谭士奇一生。这些年,谭士奇靠着木匠手艺养活了一家人,但在闲暇时间,他依旧喜欢跟黎族竹木乐器、黎族音乐“打交道”。

一晃大半辈子过去了,2017年他报名进入了吉阳区旅文局在中廖村举办的黎族竹木乐器培训班,班上60多名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吉阳区60岁左右热爱黎族音乐的老年人。在这里,谭士奇结识了一群志趣相投的“老伙计”,他们一起演奏乐器、讨论音乐。

谭士奇制作的木琴。记者 沙晓峰 摄

培训班结业后,中廖村的音乐爱好者周文明提议,组建一支黎族乐器演奏队,谭师傅凭借着木琴、灼吧的演奏技艺和独一无二的乐器制作技艺,被选入由18个人组成的中廖村音乐队,他们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演奏着自己拿手的乐器,为了让黎族音乐得到广泛普及,他们还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进行改编。

闲时,他们回家工作务农,每逢演出就相聚在中廖村集中排练,除了演奏水平的提升,也培养了深厚的友谊。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廖村音乐队已在三亚本地小有名气,登上了三亚大大小小的活动舞台。对谭士奇而言,每一次演出都很难忘、很过瘾,他开玩笑说:“年轻时没有机会上舞台,老了老了还吃香了,希望以后能多去外面交流学习。”

谭士奇在制作黎族竹木乐器。记者 沙晓峰 摄

在中廖村音乐队队长周文明眼中,谭士奇是一个对音乐执着、对乐器负责、待人友好的人,音乐队里的乐器几乎都出自谭师傅的手艺,他们之间的相处早已从“队友”成为“好友”。周文明说,“三亚没有像谭师傅这样会制作黎族传统竹木乐器的人,他帮了音乐队很大的忙,也为黎族音乐做出了贡献。”

说起遗憾,两位老人都略显无奈,年轻人不愿意学习黎族传统的竹木乐器,更别说制作这些乐器的手艺,这让他们十分担心竹木乐器会失传。谭士奇说:“这些是黎族文化的根,还是希望年轻人可以了解传承,守护民族传统文化,让‘好声音’传得更远。”

谭士奇展示获得的荣誉证书。记者 沙晓峰 摄

三亚市吉阳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区里多次举办黎族传统乐器培训,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让美丽乡村的乐队技能大大提升,让原汁原味的黎族竹木乐器文化得到传承,培养更多的民间“艺人”,真正助力乡村振兴。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刘丽萍 实习生 高博 文 沙晓峰 图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林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