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如何解决反欺诈难题?

2021-08-31 23:22:28 作者: 保险业如何解

北京市公安局近日公布了一起涉及保险欺诈的典型案例:女子时某玲在保险业务经理张某文的授意下,通过亲友搜集他人的身份证件,交给张某文等人购买保险、办理银行卡。随后由张某文伙同他人办理虚假住院手续,采用“挂床”等方式占据医院床位,伪造住院收费票据,向多家保险公司进行报销,累计骗取理赔款达120余万元。

事实上,这只是保险领域欺诈行为的冰山一角。近年来,随着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保险欺诈案件数量也随之逐年增加,并且不断“花样”翻新。面对这一事关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根基的难题,保险业正在积极寻求答案。

行业面临欺诈难题

由于保费占比高、金额大,车险和健康险这两大险种成为保险欺诈的高发区。相关数据显示,涉及车险的欺诈案件在全国保险欺诈发案数量中的占比近8成。

华南一家财险公司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车险欺诈案件的特点对比若干年前有明显的变化。一方面,参与者更多、专业性更强,出现‘职业骗保人’‘黄牛中介’等人员,并且往往借助物价评估、第三方鉴定、提起诉讼等途径对保险公司‘施压’,欺诈的‘技术含量’更高。另一方面,由伪造或拼凑事故、篡改真实情况、提供虚假资料等手段,转变为制造事故,或是真实事故转套其他车险、低价值车高额投保后骗赔等,由于事故本身确实存在,更使保险公司难辨真伪。”

北京市公安局日前也披露了一起车险欺诈典型案例。在北京市海淀区,董某彬、赵某盛两个团伙分别假扮驾驶员、投保人、被保险人等不同角色,在海淀区闵庄路、北坞村、旱河路等多地,通过撞花坛、石墩或驾驶不同车辆相互碰撞等方式,虚构、伪造单方或多方交通事故230余起,并以此为名向保险公司报案索赔,累计骗取理赔款370余万元。

保险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让其成为一些不法分子垂涎的“唐僧肉”,保险欺诈手法呈现出明显的团伙化、专业化趋势。

2020年11月,河北一家财险公司在处理一起理赔案时发现,牛某的冀A牌照宝马轿车在石家庄某地发生的保险事故存在诸多疑点,例如车辆碰撞痕迹不合常理、事发地点无监控设备可查证。该保险公司拟按车辆全部损失进行赔付,但牛某却执意在某汽修厂维修。保险公司向公安机关报案后发现,牛某曾多次发生事故,且每次事故均在同一家汽修厂维修。通过大量数据比对,又关联出多家与该案有关的汽修厂,相关汽修厂人员故意制造事故骗取高额保险金的犯罪事实随之浮出水面。

泰康在线相关业务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强化保险反欺诈,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反欺诈也有利于维护保险市场秩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树立保险行业诚信经营的良好形象,促进保险行业健康发展。此外,金融领域的欺诈行为,往往数额巨大、性质恶劣,并多伴有其他违法犯罪行为,金融机构构筑反欺诈防线,有利于社会安定,保护网络环境良好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在今年7月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有关工作的通知》中,银保监会提出,要防范欺诈风险,打击诈骗活动,要求各保险机构继续加大保险欺诈线索或证据的摸排和收集,进一步提高数据报送质量,严厉打击有组织的保险诈骗活动,严厉打击职业化第三方及保险公司内部人员非法获取保险客户信息、误导或怂恿保险客户非正常退保、扰乱保险业正常经营秩序、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行为。

保险欺诈为何难解

在得到保险公司高度重视的背景下,欺诈行为为何依旧难以禁绝?

上述泰康在线相关业务负责人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保险公司的传统风险控制体系维度相对简单,保险公司开展反欺诈的线索主要来源于对案件的抽样检查以及作业人员的经验总结,缺乏对承保理赔基础数据的充分分析、挖掘其中隐含的风险因子,导致在案件的处理中不能及时发现有关欺诈的线索。另一方面,缺少信息共享机制也是保险公司应对欺诈行为的“痛点”之一。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