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通知:新冠疫苗变相强制接种?立即叫停!

2021-09-01 23:25:08 作者: 官方通知:新

来源:乡村白大褂整理自国家卫健委官网、健康时报等

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截至2021年8月29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04462.5万剂次。截至8月26日,完成全程接种的人数8亿8943.9万人。

目前,我国新冠疫苗接种的速度全球领先,但距离钟南山院士所说的80%人群完成全程接种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为了建立免疫屏障、实现群体免疫,各地都在快马加鞭,为新冠疫苗的全民接种做最后的努力。

然而,一些地区太过急于求成,而忽视了居民的实际困难与感受。这些地方采取了一些过激措施,如不接种新冠疫苗人员纳入个人诚信记录、扣发工资、孩子延迟入学......这些变相强制接种新冠疫苗的政策,不仅招致了居民的反感,也引来了有关部门的紧急叫停。

居民投诉:新冠疫苗,变相强制接种?

最近,有居民在“问政四川”领导留言板上反映,由于身体不适,想暂缓接种新冠疫苗,却遭受了相关部门的阻挠,他认为这已经属于变相的强制接种。

官方通知:新冠疫苗变相强制接种?立即叫停!

接种新冠疫苗,是为了保护居民不被病毒感染,保护居民身体健康。然而,催促身体不适的人接种疫苗,反而违背了其初衷。一些有慢性病或者比较严重的身体疾病的患者,应该慎重接种新冠疫苗,等到身体康复或病情稳定下来,再考虑接种。

实际上,新冠疫苗强制接种的过激行为并不是个例。目前,多地已经发布通知,取缔这类违法行为。

不打疫苗禁止出行?公告已取消

8月29日上午,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长沙地铁即日起在原有查验电子健康码基础上,对所有乘客增加查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记录,登记未接种者姓名、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未接种原因等信息。

第二天,长沙市地铁客服处已经宣布,即日起,地铁运营人员仅查验电子健康码,不再查看疫苗接种信息以及登记未接种信息。

不打疫苗纳入个人诚信记录?文件已删除

8月15日,湖北鄂州市鄂城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消息称,全区12至17岁未成年人和18岁以上无禁忌症人员,从即日起10日内做到“应接全接”。对无故不接种新冠疫苗人员,纳入个人诚信记录。

8月26日,鄂州市12345称,这一文件已经删除,暂时没有发布新的规定。

不打疫苗孩子不给上学?规定已叫停

8月23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布:县内中小学生开学报名时需持有父母(监护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其共同居住的近亲属新冠疫苗接种证明,否则,不予接收或暂缓入校。

8月26日,该指挥部发文称,叫停这一规定。

对于这种将疫苗接种与入学返校强制捆绑的做法,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教育部在了解相关情况之后,及时发出提醒,要求各地立即叫停这样一种做法。

新冠疫苗,不属一类疫苗!

接种新冠疫苗是我国居民的义务吗?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法律的角度进行明确:

《疫苗管理法》第6条第2款规定,“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居民,依法享有接种免疫

规划疫苗的权利,履行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义务。政府免费向居民提供免疫规划疫苗”。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21条也规定,“居民有依法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权利和义务”。

不难看出,有义务接种的是免疫规划疫苗,也被称作一类疫苗。这类疫苗,是指“居民应当按照政府的规定接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然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新冠疫苗不属于免疫规划疫苗,而只是二类疫苗。因此,居民没有接种新冠疫苗的法律义务。所以,国家在接种新冠疫苗问题上,一直遵循着“知情同意自愿”的基本原则。

总而言之,任何强制接种或变相强制接种新冠疫苗的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当然,出于对自己和同胞的生命安全考虑,如果并非身体状况不允许,还是非常建议大家配合防疫要求,接种新冠疫苗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