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环境基础设施基本补齐

2020-12-02 12:23:21 作者: 深圳宝安绿色

  “十三五”期间,宝安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新建水质净化厂(站)9座(市建2座、区建7座),污水处理规模从66.5万吨/日提升至175.5万吨/日,提升164%。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环保基地——江碧环境生态产业园动工建设,工业废水集中日处理规模3.5万吨。

  如今,宝安累计改造4681个排水小区、清疏1341公里管网、整治236公里暗涵和支汊流、新建3976公里雨污分流管网,荣获2018年度中国十大民生决策奖;建成覆盖全区、囊括国家、省、市、区4级监管的大气监测网,实现大气环境网格化全覆盖监管;建成全市首个厨余垃圾干湿分离示范处理站,老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投产,垃圾日处理能力提升至8000吨,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置;建成3家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固定厂,全国首条泥沙分离弃土综合利用生产线落户。

  科技成为宝安系统性解决全区水环境问题的一剂良药。

  宝安区创造性提出“厂网源河”的系统治水策略,推动河流治理实现“长制久清”;依托“网格化+大数据”技术,在全区124个社区及重点片区建立190个微型监测站点,创新实施网格化全覆盖,严防大气污染源;率先在全省开发运行“河务通”APP,建立“智慧环水”“智慧城管”“智慧查违”“一街一站”等智慧系统,全方位管控环境质量。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环境管理效能再升级

  创新和改革一直贯穿于宝安生态文明建设。

  “十三五”期间,宝安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落实生态环保领域“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细化到部门、压实到基层。在全国首创重点污染源企业“环保主任制度”,逐步扩大应用到小废水企业、餐饮企业、汽修企业、建筑工地等领域,2019年首批167名“工地环保主任”受聘上岗。

  宝安在全国县区级率先搭建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体系,开展了第一阶段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并将水资源资产的增减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率先在全市成立了由17个区直部门、1个驻区单位、10个街道办为成员单位的三级河长制领导小组,深化推广河长制。

  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全民参与,社会公众参与逐步增强

  茅洲河上的赛龙舟精彩纷呈,宝安国际马拉松激情起跑,“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绿”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十三五”期间,宝安区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等五进活动,成立宝安区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举行环保博览会。2018年至今,已创建环境教育基地5家;2020年度,积极开展无废城市细胞创建工作,发动辖区233家单位申报创建绿色街道、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等绿色单位。

  宝安上下正以“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为动力,构建产业绿色发展新格局、提高城市规划品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