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婚男方给女方的娶帖怎么写
娶帖
送日子 又称“看日子”、“迎日”、“送好”、“下娶帖”。建国前青岛地区民间均行此俗。送日子是男方查定结婚的日期,请女方同意的一种形式。一般先由男家选定举行婚礼的吉日,由媒人到女家去讨取女方的属相“八字”。女家则书之红纸条,交与媒人带回男家。男家据此请人择定结婚的吉月吉日,谓之“看好”。“看好”主要是找出“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位,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吉日良辰一般选两个,一在上半月,一在下半月,由女方家选择后再确定。男方向女家送婚书的同时,还要向女方送聘礼,聘礼多是饽饽、肉、鱼等礼品,莱西还要做大烧饼送往女家,女家则要回敬大寿桃。送日子后,女方便整理嫁妆,男方要收拾新房,准备迎娶。建国后,此俗渐少!
送呈XX台启
谨订于2010年 X月X日(星期X)
为XX先生 XX女士举行结婚典礼敬备喜筵
恭请
光临
席设: XX酒店
时间:X月X日X时 敬邀
2. 男方给女方娶贴怎么写
订亲有见“大小面”之说。
“小见面”即男女双方由媒人说合,安排地点“相亲”,进行非正式的接触,若初步同意,则由双方商定择吉日进行“大见面”,大见面时,男方须携礼品、彩金到女方,大见面后,男女双方方可随意交往。随着双方感情的进一步加深,由媒人协商,可选择吉日进行定亲,定亲时男方仍须携礼品(一般为烟酒糖肉等四色礼)、彩金,在媒人及族中长辈的陪同下,正式到女方换“庚帖”,又称“定亲帖”。
算是正式订婚。男女双方各持单位介绍信到登记机关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后,始为合法夫妻。
婚礼一般剔除迷信,农村多选在农闲举行,形式大为简化,但仍需择吉日良辰;机关一般在节假日举行。结婚前须男方须正式到女方下“娶贴”,过彩礼(衣物、布料、首饰等),同时请阴阳先生写“脸面贴”递向女方。
内容是迎亲吉期、用人忌讳(打发新娘上下轿的妇女,从新娘属相向前推,不用一、五、九,如新娘属猪,就不用狗、马、虎三相),途中事宜(“路遇井、石、庙用红毡遮之大吉”之类)以及上下轿面向何方等。南部地区有大、小娶之说:有鼓乐、执事迎亲并大宴宾朋者为大娶;一乘轿(新郎不去)悄悄迎亲又不候客者为小娶。
北部地区有娶和送之别:新郎到女方迎亲,谓之娶;女方送到男方,谓之送。大见面、订亲和正式下娶贴,男方均须付女方彩金,在20世纪80年代,彩金一般为“二、四、六”,即为2000元、4000元、6000元,女方酌情返还;90年代增长为“四、六、八”(4000元、6600元、8800元),并增加了“三金一木”(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一辆轻骑牌木兰摩托车),同时在领取结婚证后拍摄婚纱照留念;21世纪初,彩金有增无减,又增加到“万里挑一、万无一失”(即10001元、15010元)和“三金一踏一栋楼”。
结婚前,女方准备嫁妆,于前一天或当日清晨送往男方;男方布置新房、发帖邀客、贴喜联、包红砖(用红纸包两个新砖,用红线各绑上双红色新筷子,置于大门房上)、置酒菜等。男方雇车,请人抬食盒,内装“四色礼”(必有一刀肉)、“接头面”,另带黑色公鸡一只,叫“长命鸡”,到女方迎亲。
女方略备酒菜款待,待新娘吃过水饺,将宫衣凤冠穿戴整齐后,头顶蒙头红、被扶上轿,一般由哥嫂陪伴到男家。男方仍将食盒抬回,内有剩余的“接头面”,另将女方陪送的“长命鸡”(黑色母鸡)同男方带去的鸡一起带回。
新娘下轿前,由人绕轿放鞭炮,曰“燎轿”。下轿后坐到椅子上,被人抬到院内香案前(后改为由新郎背到院内),开始拜天地、拜父母、夫妻互拜的拜堂仪式。
新娘进入大门,要跨过放在门槛上的马鞍,以祈婚后平安;另有再跨火盆(在屋地中央)者,以求日子红火。20世纪80年代以来,拜堂仪式的程序比较简洁,自90年代以来,婚礼庆典兴起,拜堂仪式由专业司仪操作,进行插科搭浑,以烘托、渲染现场气氛。
当日设宴招待亲友,收礼金。新娘礼拜亲友长者,受拜者需出资回礼,曰“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