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报道称沙尘暴起源于中国

2021-03-16 14:04:40 作者: 韩媒报道称沙

这份成绩背后是中国长期以来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

“1978年以来,我国相继实施的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累计投资超过1万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全国生态状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工程规划期限之长、覆盖范围之广、投资力度之大,世界罕见。如三北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在京津风沙源工程区,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已建成6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

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在这条万里风沙带上,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戈壁,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

谁又曾想到,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努力,人们通过遥感影像地图欣喜地看到,中国北方黄沙中动人的绿色,正由过去的一个一个点,连成一片又一片!

“全球新增绿色1/4来自中国!”国际上根据卫星数据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2000年到2017年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其中相当一部分源于沙区国土绿化。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这一历史性转变,得来殊为不易。

于1978年成型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40多年来,在几代人、亿万群众的努力下,三北工程在我国北疆筑起了一道绵长的绿色防线,线上出现了河北塞罕坝、山西右玉、内蒙古库布其等一批植绿护绿的成功典范。

不仅如此,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由此揭开了我国退耕还林的序幕。1998年特大洪水后,长江和黄河上中游地区成为退耕还林还草的主战场,国家无偿向退耕农户提供了粮食与生活费补助、种苗造林补助。20多年间,我国已有4100万农户参与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1.58亿农民受益于此。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国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00多万公顷,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30万公顷。“十四五”期间,国土绿化目标基本确定,力争到2025年,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57%,60%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说: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为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

荒漠化防治已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治理难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任务更加繁重,必须倍加努力

“人努力,天帮忙。”近年来,针对大气环境的持续改善,环保部门曾如此归因。事实上,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沙尘暴并非人类努力就可以消除的。

“沙尘暴是一种气象灾害,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人类不能在短期内消灭沙尘暴,但可以通过生态修复措施改善下垫面植被覆盖状况,缓解其危害。”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吕世海告诉记者。

沙漠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治沙并不是要“消灭沙漠”,而是在尊重科学、遵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

治沙防沙,还需久久为功。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基数大、影响广。当前,荒漠化防治已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治理难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任务更加繁重,必须倍加努力。

针对2021年以来北方地区已经出现2次强度高、影响范围广的沙尘天气过程,柴发合建议:“一是持续推进北方地区重点沙源地保护,制定草原生态脆弱区产业准入政策,减少人为活动对草原植被的扰动与破坏,进一步降低内源型沙尘天气的发生频率;二是强化跨境沙尘天气的应对机制建设,建立中蒙土地荒漠化与沙尘天气联合监测和合作研究机制,提升区域土地荒漠化与天气的预警应急能力。”

国际社会应携手推动全球环境治理,还自然以和谐美丽,为人民谋幸福安康

有人问:投入巨大人力物力,防沙治沙这么多年,为什么还是没能挡住近十年来最强的沙尘暴?

事实上,沙尘暴问题早已国际化。当荒漠日渐蔓延时,不止中国,其他国家也受到沙尘暴的侵扰。

蒙古国遭遇的特大沙尘暴,与土地退化有着密切关系。气候变化、对草牧场的不合理利用、矿产开发以及生物种群等多种因素,导致该国面临严重荒漠化威胁。据联合国预计,未来全球有15亿人口会受到土地退化威胁,即每5个人中就有1个受害者。全球荒漠化面积近3600万平方公里,9亿人遭受荒漠之害,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或间接面临土地退化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