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纷纷问世,“拔尖”怎么拔?

2021-04-01 12:35:48 作者: 基础学科拔尖

  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是“十四五”规划的明确要求。当前,“拔尖计划”也是各大高校深思热议的关键词。在种种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如雨后春笋纷纷问世之际,我们需要打量一下,“拔尖”究竟应该怎么“拔”?

  1

  让人才在本土获得一流培养

  “我国的化学学科目前已不落国际同行之后,以ESI排名为参考的话,化学学科全球排名前100名中,中国高校占据二三十席。”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张树永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基础学科发展已取得可喜成绩,所培养的人才,不少已在国际科学界崭露头角。张树永介绍,在国外知名大学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学者中,华裔尤其是中国籍科学家比例不低,其中不乏知名专家。

  本土培养的基础学科优秀人才,能否在本土获得接轨国际水准的深造条件?自1991年教育部设立“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以来,这样的探索在国家与高校层面一直在推进,“珠峰计划”“拔尖计划”“强基计划”……我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许多高校结合自身优长,纷纷试点不同类型的基础学科培养实验班。

  付出已见回报。不少“双一流”高校逐渐摸索出培养基础学科优秀人才的经验。“我们的首要经验,是帮助学生认清基础学科在国家战略中的真正作用,培养出勇于攀登,能够在基础研究中站到顶峰、引领世界的杰出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院长陈相松说。

  2

  探索期矛盾仍待化解

  不少受访师生向半月谈记者反映,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从项目目标、选拔过程,到课程体系,实践中仍存在多重矛盾。当下各高校基础学科培养方案多数仍以造就科研人员为导向,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市场适配性与职业竞争力不足的短板更显突出,“培养浪费”未可忽视。

  ——国家规范性与专业特殊性的矛盾。中部地区某高校历史文化学院一位副院长表示,国家为基础学科发展设立统一规范,有其必要,但若在落实中简化为“一刀切”,就可能削弱专业在拔尖人才培养探索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说“书院制”培养方式就未必适合所有学科,若强行推广,可能事倍功半。

  ——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国内基础学科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国内高等院校的校长,数学专业、化学专业比例不低,主要是科研做得好。“现在担心教师对教学不够上心,毕竟国家级科研奖励每年评选一次,并且奖励力度更大。”一位东部高校的相关负责人说,基础学科教学分量未得到充分体现,国内高校有教学经验、有管理教学能力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有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多年不参加国内相关学科的教学研讨会。”

  ——回报长期性与需求功利性的矛盾。部分高校管理人员反映,目前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还看不到真正体现专业与耐心的长期规划。各种名目的“计划”三五年一变,考核指标屡屡“变风向”,培养单位往往无所适从。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存在功利化心态。受制于教师评价“五唯”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基础学科教师难于安心投入人才培养,也就无从扶植学生的学术热忱和创新兴趣;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发现,部分学生考入实验班动机只为获取资源,打造光鲜简历,毕业后即告别科学。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学生而言,当下留守基础学科研究与投身热门行业待遇差别较大,基础研究短期收益不彰。不止一位受访学生表示,理解国家对战略科技的迫切需要,但就业问题仍是他们最大关切。另外,不少高校培养拔尖人才的具体方式缺乏差异化安排,课程同质化、要求一刀切,让学生对专业心生厌倦。

  “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不只是部属院校的事,省属高校同样需要拔尖人才,但我们的安排没跟上啊!”某省属高校学生工作处相关负责人说,学校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具备集聚人才、集中攻关的条件,但推荐免试研究生、直博名额一直不足。该校2019届本科毕业生7000多人,近400人具备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学校校内保送仅有120个名额。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