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参观他承建的一座祠堂时就发现,该祠堂设计的屏风均以细致的大漆作画,屏风上的花鸟鱼虫及人物图案无一重复,中厅的木雕扇门还采用《三国演义》中20多个故事串联设计,一扇门一个故事,并采用最新工艺的漆内画,经过多道工序,绘画后才上漆,保护了画作的永久性,显现“画中画”特色,厚重而不失细腻;正厅墙壁上“八仙过海”的灰塑作品,人物造型连鬓毛都清晰可见,形象传神,栩栩如生;山墙、屋脊用色彩斑斓的嵌瓷贴出各种立体形象,还采用厚度仅为6厘米的青石窗雕,屋檐滴水的瓦当专门做成鱼的图案……多样又细腻的元素令人应接不暇。
“传统古建技艺的魅力令人着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生活的智慧,沉淀着文化的韵味。”在胡少平看来,一座完整的古建筑,不仅需要多种高超的技艺,还需要从美术设计上赋予它文化内涵。
胡少平说,一些雕梁画栋并非简单的装饰,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每一处精美的装饰里都饱含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进出后院的两个门洞,一个六边形,一个圆形,充满了设计巧思。原来,六边形门洞是潮汕传统民居的一种设计,寓意六六大顺,而圆洞门的设计则是把中规中矩的传统民居与恢弘大气的皇家建筑相融合,形成一种空灵通透的空间,两者相得益彰。
正是由于他的坚持和努力,潮汕古建筑艺术在业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多年来,他所承办的古建筑设计和施工作品获得海内外、业内业外人士的广泛好评和认同——2013年,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潮汕古建艺术优秀传承人”称号;2013年,被授予“全国十大古建艺术家”称号;2014年,荣获“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突出贡献人物”称号;2018年12月,荣获“汕头市首届民间文化技艺大师”称号;2019年,被广东省文联、省民协授予“广东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称号。
守旧求新传承潮汕古建技艺
采访中,“求新”成为胡少平言语间的高频词。他认为,从整体结构上来看,潮汕祠堂是建立在古民居的基础上,含古民居的成分较多,祠堂实际上是包含着礼制型殿堂的建筑,为了做出祠堂和民居的区别,他在守旧的同时又大胆求新,一刻也没闲着。
在潮汕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胡少平巧妙融入其他地区的古建特色,甚至是西洋建筑特色。如结合北方飞檐特色在艺术馆的飞檐上加上重檐,以此增强屋顶的厚重感;在柱头采用宫廷彩绘,并在屋中石雕唐三彩的基础上大胆使用“红黄蓝绿黑”五彩,令人眼前一亮。
忙碌之余,他也不忘带领潮汕古建筑艺术走出国门。1993年,澳大利亚的侨胞特聘胡少平赴澳洲建造“澳洲中华佛学会明月居士林”,该建筑成为澳大利亚第一个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仿古建筑牌楼。随后,澳洲维省潮州会馆、墨尔本妈祖庙、悉尼黄大仙祠等以及美国、越南等国的中国古建筑总体设计和施工工程都刻上了潮汕古建筑工匠的名字。
技艺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传承的关键在于人,胡少平老早就明白这个道理。经过申报,2019年3月,他的公司成为“潮汕古建筑艺术传承基地”,是广东唯一的潮汕古建筑艺术研究传承基地。基地集结了一批民间艺术家和能工巧匠,致力于创新传承潮汕古建技艺,引领潮汕古建技艺走出广东、走出国门。
“在愈加忙碌的现代社会,能够全身心投入一项传统技艺,这是一种专注,也是一种坚守。”在胡少平看来,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已经成为他的家族“烙”在心里的印记,他将尽自己最大努力弘扬传承这门传统技艺,并结合实际整合民间工艺资源,为传播潮汕古建筑文化艺术积极作贡献,让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在新时期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