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本古建筑加固——古建筑一些常见的损坏及修缮方法 具体有哪些方法 附详情

2021-08-17 17:02:07 作者: 卡本古建筑加
从潮南区金光南路图纸打印店回到峡山街道的工作室,胡少平的电话仍然接个不停。他一边交代技术人员要根据新打印出来的图纸略微调整施工方案,一边有条不紊地烧水、泡茶、会

  从潮南区金光南路图纸打印店回到峡山街道的工作室,胡少平的电话仍然接个不停。他一边交代技术人员要根据新打印出来的图纸略微调整施工方案,一边有条不紊地烧水、泡茶、会见客人。问及他的日常生活,胡少平坦言“习惯了”。

  胡少平今年59岁,是汕头市首届民间文化技艺大师、第二届广东省建筑名匠、胡氏古建筑大木作技艺门派第三代家族传承人。深耕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已有30余年的他,修缮过的潮汕祠堂、寺庙100多座,多次参与修缮过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古建筑作品遍布省内外各地甚至海外,且屡屡获奖,在潮汕古建筑业界享有较高声誉。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技艺之一,它包括潮式仿古建筑的建造,古建筑修缮、修复,其制品涵盖居民建筑、寺庙祠塔、园林景观等古建筑。年近六旬的胡少平至今依然奔走在古建筑营造技艺第一线,他既注重保留传统文化,更注重求新求变,让这门传统技艺走出国门。

  平日里,他除了带领一批能工巧匠将嵌瓷、木雕、石雕、灰塑、彩绘、漆画等艺术元素嵌入建筑物中,还主动申报建设潮汕古建筑艺术研究传承基地,为家乡爱好潮汕古建筑的人和同行创造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让更多人认识潮汕古建筑艺术的魅力。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张伟炜

  14岁随父学艺与古建筑结缘

  与众多同龄人一样,胡少平的童年没有色彩斑斓的玩具,有的是田间地头的泥土味。他的父亲靠做木工活、种田维持一家生计,因此,胡少平从小的记忆里少不了木头和田地。

  “那时候父亲很辛苦,不仅要做木工活,还要下田干农活。我9岁才上小学一年级,经常被带到田里拔草或者给父亲送饭。14岁时,父亲开始叫我帮他磨木工所用的刀具。”胡少平回忆说,磨刀具,便是他与古建技艺相关的木工活结缘的开始。

  从那时起,胡少平放学后就跟着父亲学艺。小孩子学东西快,加上父亲耐心的指导,勤学苦练的胡少平很快就学会制作木桶、木椅、梳妆台等家用木器,还学会如何在这些木器上刻上浮雕图案,潮汕古建筑文化在默默吸引着他。

  “潮汕古建筑技艺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的木作又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家用木器等器物属于小木作,而大木作包括古建筑的屋顶木结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成语——雕梁画栋。”胡少平说。

  到21岁那年,胡少平已经结识了不少大木作师傅。求知若渴的他经常跟大木作师傅到工地上,向他们学习本领。有一段时间,他不辞路远,独自跑到潮阳贵屿镇向一位知名的大木作师傅学艺,一段时间后技艺大有长进。

  由于有了扎实的小木作基础,在他父亲和其他大木作师傅的耐心指导下,他很快掌握了大木作的基本功,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艺术素养也在不断提升。那时,他除了在实践中完成每一项古建筑项目,还不断加强建筑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此“啃”了不少专业书籍。繁忙之余,他还挤出时间到外地游览,对一些景点的细节部分拍照片作为记录,回家后反复比对描摹,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4岁时,他已经能够独自承接古建筑修缮的小工程,自那以后,他沉迷于古建筑的世界中,在不断修缮中总结经验。改革开放后,他创办了广东胡氏盛德古建筑文化研究有限公司,并邀请业内的能工巧匠加入,从承建家乡的寺庙开始,一步步完成对家乡古建筑的修缮。在他的带动下,宏济寺、宝德寺等几处文物古刹都得到修缮或重建,受到广泛好评。

  注重细节和文化内涵

  “潮汕厝,皇宫起”,潮汕传统民居及宗祠历来重视装饰艺术,像嵌瓷、木雕、石雕、灰塑、彩绘、漆画等潮汕民间传统工艺,在潮汕古建筑中都很常见,它们缺一不可,合力浇灌出潮汕传统建筑艺术之花。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以精雕细琢、雕梁画栋、色彩斑斓著称,要做成一件精品十分不容易,在我眼里,它们不仅是工艺品,因为传承了潮汕文化,能讲故事,它们每一件都是有灵性的。”胡少平感慨道。正因为如此,他在工作中都是比较注重细节的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