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后,你就成为一名佛教的在家居士了,皈依师会为你起一个法名。法名,象征着学佛路上一个新的开始,寓意着一次新生,提醒我们人生更重要的一层意义。的确,皈依是人生的重要决定,可以说是一件大喜事,因而皈依法会结束时,很多居士都会感到法喜充满。大部分寺院,还会为皈依居士颁发“皈依证”。
大家都很关心,皈依之后会不会对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有些不一样的约束?出家人的确要遵守很多的戒律,但具体持守到哪个程度,也要自己去发愿、去受戒。在家居士亦是如此,皈依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受戒,受何种程度的戒。例如,最普遍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
即使暂时未受戒,皈依居士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应该把学到的佛法、理念、方法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例如:慈悲,从慈悲弱小到慈悲身边所有的人;精进,从念佛精进到工作上精进负责。
皈依不是拜师仪式,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总体来讲,皈依对于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什么额外的约束,大部分佛弟子也都是在家修行,但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正念、从事正业,诸善奉行,诸恶莫作,做好一个佛弟子的本分。南无阿弥陀佛。
真正的修行不是为了成佛,而是为这两字,千万别走偏了
佛语有言:“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生而为人,修习佛法本就是一件莫大的幸事,而自己若还能在佛法中有所参悟得道,那更是人一生中莫大的福分。
过去佛陀留下的经书咒语中说道,不是所有人入了佛门就能参悟得道,修行的最终目的也从来不是成佛。因为念佛只是表象,其实修行的真正目的是要在佛法中悟出人生真谛,印证佛心,所谓“心即是佛”,佛心具成,那么自己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做到与佛无异。
修行,说到底其实就是两个字,即修心。心柔,一切就难有辛酸苦涩,心净,则周围无一不是菩萨。
众生一念苦乐得失,执念欲望太重,便是导致我们诸事不顺,诸善难行的根源,若一念放下,才能在修行过程中主宰自己,在修行中衍生出真正的人生智慧。
诚然,心灵的历练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到最好的,它与世间万物的运转一样,是有法可依,有理可寻的。
就好比如说,若一个禅修者能够在这几个方面努力修行,持之以恒,那么未来方可修得圆满,即可成就自己的菩提道心。
01、心安
古语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生如同春夏秋冬四季,时有更替且短暂,唯独心灵上的安宁才是真正意义上永恒的福祉。
为人一生,不论修行也好,处世也罢,都应该要学会安顿自己的心灵,要知道“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内心嘈杂繁琐之人,注定一生沉浮不定,尤其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更是鲜有片刻安闲,多的是焦躁不安。
反观心安之人往往能在方寸中做到气定神闲,即使面对困境苦难,其生命之花也照样会绽放得精彩绝伦。
故而修心首先就是要修心安,要做到像佛陀一般“宠辱不惊,且看庭前花开花落;得失无意,纵观天际云卷云舒。”
看淡生死,放下得失,才是世间真洒脱;内心安逸无暇,心无挂碍,方能佛缘现前,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了生脱死,去苦得乐的无上境界。
02、心慈
佛语有言:“施慈悲之心于众生,同其乐,感其苦,心存善念,即成福源,怀慈悲行善,人安心安命亦安也。”
世人将慈悲仁爱之心施舍给众生,就是要与他们同乐,感受他们的痛苦,内心除恶扬善,那就是福慧功德的源泉,自己对众生能发本心施予帮助,他人安逸的同时,自己也能换来心安,命运也就差不到哪里去。
慈悲乃佛教的根本,佛陀以身作则,日日行善、时时行善,那么作为佛弟子,自当也要不断去行善,哪怕行为上没有利好他人,但也要对众生心存善念,不生为非作歹的想法,这是修行,修得便是心慈之道。
要知道,一个人之所以会作恶,就是因为内心不够慈悲,没有怜悯,心智存有污垢,所以才会演变成行为上的不自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