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今日的淮河,为何又从长江入海了?清朝咸丰元年(1851)洪泽湖水暴升,一口气冲坏了南面大堤,脱缰的淮水汹涌南奔,经高邮湖和邵伯湖冲入长江。这场剧变,又成了长江沿线的灾祸:淮河入长江的水道太小,每一次奔长江,都常见在两岸众多。
更大的灾祸,仍是拜黄河所赐:清朝咸丰五年(1855)黄河再次改道,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后,一路奔着山东入海。其“侵吞”淮河河道七百年的前史就此结束。那淮河是不是能够“回家”了?回不去了,以往的淮河故道,早已被泥沙堆得高出地上,不光无法让淮河入海,相反沂水泗水等河流,因为被黄河改道夺了水道,也一股脑冲入苏北区域,成了新的灾祸。
如果说水灾还有衰退的时分,那么盐碱地灾祸,更是苦楚的后遗症:黄河带来的泥沙,淤积了淮河原有的湖泊池塘,这些盐碱含量极高的土壤与黄河泥沙稠浊,也就形成了大片无法栽培的盐碱地。沿线的多少村庄因而抛弃,农人颠沛流离。
如此灾祸,历代王朝就没办法?实在是这事儿治起来太难:淮河流域的边际,多是山区地带,洪水操控起来本就难,更短少好的水库地势。淮河的干流呢?却是斜度陡峭,只需上游水文呈现情况,河道就很简单被抢。这样的高难度地势,放在古代科技条件下,综合管理极端难,只能修修补补。
所以,从南宋年间黄河“夺淮”开端,一直到清朝咸丰元年黄河改道,六个世纪的时间里,淮河流域爆发了二百六十八次大型自然灾祸,等所以每两年半一次。那在科技条件比较兴旺的近代呢?从咸丰五年(1855)到1949年,淮河又爆发了四十八次大型灾祸,等所以每一点九年一次,烈度远超古代史。
如果说古代史上的淮河灾祸,还能够用“天灾”甩锅,那么近代史上的淮河大灾,便是彻里彻外的人祸:无论是北洋政府仍是南京国民政府,尽管也有过“导淮”的设想,却从未舍得投入人力物力去做。北洋时期曾任全国水利总裁的晚清状元张謇,满怀管理淮河的设想,却终因缺钱悲愤辞去职务。
所以,那年代的淮河,也就根本堕入“没人管”的情况,外加天灾与战乱,淮河的灾祸也就空前频频。1916、1921、1931年的几回淮河大灾,受灾人口都多达数千万,死者“遍地尸漂”。1931年的淮河洪流里,单一个兴化县,全县就在一夜之间被吞没,兴化县官庄百户人家,幸存者只需五人。1938年的“花园口放水”事情,导致淮河流域五万四千平方公里土地成了“黄泛区”,一百亿吨泥沙冲入江淮平原,许多地方“旧日房子树木已埋入土中”。一千多万老百姓颠沛流离,水旱蝗灾年年不断。淮河流域,成了“灾地”。
乃至,在新我国建立伊始,声称“灾地”的淮河流域,也给新我国来了个“下马威”:淮河接连两年大灾,三百一十三万平方公里土地沦为湖泽。锥心的灾祸,也激出了新我国那一声曾鼓励一代人的标语:“必定要把淮河修好。”
紧接着,这声标语,就变成了新我国一场大张旗鼓的运动:从1950年11月起,这场发动三百万民夫,涉及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各省的“治淮工程”正式开端。第一期工程仅用八个月,就构筑堤堰2191公里,开始做到“小雨免灾,大雨减灾”。淮河流域,也在1951年11月,迎来了久别的大丰收。
然后,通过八年跟进管理,数百万军民的抛头颅洒热血。曾是“黄泛区”的淮河流域,到1957年冬,共管理巨细河道175条,建筑堤堰4600公里,外加大型水库9座,总库容量316亿立方米。淮河流域“无年不灾”的前史,总算成为前史。
可是,“没有出海口”的要挟,至今没有消除。1991年和2003年两次淮河洪流,更让人至今警醒。含义严重的“淮海入海水道”工程,今日仍然在进行中。新我国至今七十多年,淮河大多数时间里的“安静”,来自多少长辈的支付,又来自今日多少水利工作者的看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