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才能“治国”!看一看先周时期兄弟联合执政的国家是怎么样的?

2021-01-08 14:21:52 作者: &ldquo

  很多人都不了解兄弟联合执政会是怎样姿态?接下来跟着小编一同赏识。

  《左传》给了咱们另一个文王之子的名单: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加上老伯父邑考与老二周武王,那么周文王有记载的儿子应该是十八人。《左传》这个名单应该最为牢靠,摆放次序应该是依照年纪长幼,所以应该包含了文王嫡子和庶子,那么相较《史记》,文王的十个嫡子按长幼应该是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蔡叔度、郕(成)叔武、霍叔处、鲁周公旦、卫康叔封、聃(冉)叔载和曹叔振铎。

  除了十八个儿子,文王还有两个弟弟:虢仲和虢叔。曩昔一般说两人别离封于西虢(今陕西宝鸡)与东虢(今河南三门峡),但这难以解说为何兄弟国名相同,其实虢仲与虢叔在其时应该一同封于西虢,相似太伯与仲雍被一同封于吴(虞)国。之后文王的三子叔鲜、四子叔度也一同被封于蔡(后来叔鲜另封于管),所以《国语》说周文王“孝友二虢,而惠慈二蔡,刑于大姒,比于诸弟”,意思是文王能够联合兄弟、关爱儿子,并作为太姒和诸弟的榜样。

  在商周家族社会里,家庭是家族的根底,所以要“齐家”才干“治国”。之后文王又开端广招贤才,《国语》说他“询于八虞,而谘于二虢,度于闳夭而谋于南宫,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重之以周、邵、毕、荣,忆宁百神,而柔软万民”,这儿触及的人物都是周文王在位时的重臣,其间有的或许晚至文王晚期才参加决议计划。比方周公旦是文王第七子,毕公高是文王第十五子,在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之始或许还没出世。

image.png

  韦昭注《国语》以为“八虞”是周的八位虞官,包含伯达、伯括、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但前文咱们说到,这八人是太伯、仲雍的子辈。闳夭、南宫适与太颠、散宜生,被唐人颜师古称为“文王四友”,“友”在其时不是一般朋友,往往表明兄弟之情,四友大致都是姬姓疏族,后来南宫适树立曾国,他的子孙自称“后稷玄孙”。传闻太颠来奔时,“河出绿图,地出乘黄”。蔡公、原公、辛甲、尹佚都是其时史官,周公、毕公是文王儿子,召(邵)公也是姬姓疏族,只要荣公身份不明。

  辛甲其实便是有辛(莘)氏的国君,之前有莘氏与周文王联婚,两边的联系现已拉近了。但辛甲依然服侍商朝,比及商纣王即位时胡作非为,辛甲劝谏纣王竟多达七十五次,定见仍未被采用才去商奔周,并且担任周太史。他作了篇《虞人之箴》,那句有名的“苍茫禹迹,画为神州”就出自这篇文章。后来周公东征攻击东夷,辛甲提出“先易后难”的战略,先攻击较弱的九夷部落,终究才包围实力最强的奄国。《封神演义》有辛甲、辛勉,后者是虚拟的,前者才是实在人物。

  除了这些人之外,伯夷、叔齐也是慕名而来。伯夷、叔齐本是孤竹国(今河北卢龙)两位王子,他们的父亲在位时本来想立叔齐为君,父亲逝世后叔齐却要推让长兄伯夷。伯夷以为父命难违,所以就逃跑了;而叔齐依然不愿即位,也想逃跑。两人其时一商议,传闻西伯昌尊老爱幼,咱们兄弟何不去投靠?所以不远千里从河北跑到陕西,自然是被周文王奉为上宾。不过,这兄弟俩终究却与周人反目,这是后话暂时不提。

image.png

  投靠周文王的别的一个外族人物是鬻熊。与伯夷、叔齐相同,鬻熊的子孙也不服周,但却一向闹了八百年——他便是楚人的先祖。《史记楚世家》里说“鬻熊子事文王”,关于这句话有三种解说:一是“子”是鬻熊的尊号,“鬻熊子事文王”便是鬻熊本人事文王;一是“子”是鬻熊的儿子,“鬻熊子事文王”便是鬻熊之子事文王;一是“子”是鬻熊像儿子,那么“鬻熊子事文王”便是鬻熊像儿子相同服侍文王。

  这三种解说应该以第一种为佳,鬻熊在其时便是周文王的大臣。《楚世家》楚武王说“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依据张正明《楚史》的观念,这个“师”应该是火师的意思。但很简单被解读为教师,或许楚武王自身想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战国时期就呈现了一本伪托鬻熊作品的《鬻子》,《列子》《新书》载录了其间几篇,全书已佚。其间有鬻熊与周文王、周武王的对话,但《楚世家》说鬻熊“蚤卒”,好像没有活到周武王年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