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是怎么进行中央集权的?

2021-01-11 04:25:04 作者: 东汉的&ld

  汉朝的中心集权你知道吗?不知道不要紧,小编告知你。

  自中心集权准则树立以来,皇权益发显贵,臣子愈来愈卑,这是中心集权逐渐开展的总趋势。各朝各代政治准则,基本上都是为了加强皇权而服务,每一位坐在权利巅峰的帝王,必定都会有自己的“控臣之术”。比方东汉年间的官制,就以“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为特色,皇帝经过削弱“三公”,加强“尚书台”的方法,然后加强封建中心集权。那么从东汉这一官制中,究竟可以看出古代帝王的何种控臣之术呢?

image.png

  东汉年间,三公的为难方位

  “三公”一词,最早源自《尚书·周官》,自周朝起就为古官名。开展至秦朝,三公现已成为了其时最为显赫的太师、太傅、太保三个官职的总称。西汉年间,皇帝将本来的丞相制,改为了三公宰相制,这儿的三公指的便是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三公”其实便是为了涣散权利。只可惜史书中曾记载,西汉时期丞相的权利现已大到可以分封爵位,他们实力之大令皇帝忌惮不已。

image.png

  后来,三公宰相制在涣散丞相权利的基础上,又与皇权诞生了对立。由于西汉丞相、三公的存在,现已严重要挟了皇权,所以在汉武帝年间,皇帝又开端经过进步尚书权利的方法,来削弱丞相、三公宰相的外朝实力,然后到达集中行权的意图。为了约束三公的职权逐渐加大。自汉武帝至西汉末年,尚书令的方位、职权一向处于不断进步状况,可是真实大权在握者为丞相与三公,他们才是朝廷上真实的行政领袖。

image.png

  所以,当汉光武帝登基后,他早现已对“外朝”权势与损害之大深有体会,所以在东汉初年,光武帝命令“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这个时分起,光武帝想方设法地攫取三公权利,一起又不断加强尚书权利。削弱三公权利的方法,首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三公在西汉年间,被命名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这个“大”字让他们的官职看起来益发显赫,所以皇帝便命令去除“大”字,将三公改名为司徒、司马、司空,后又更名为太尉、司徒、司空;一起皇帝成立了等级不高,权利不大的尚书台,将“三公”实权交给尚书台办理。

image.png

  由于三公的实权归尚书台一切,尔后东汉年间“三公”方位越显为难。三公自身有着最高行政权,可是自从归属尚书台今后,他们的决议计划权被掠夺,尔后再也不受皇帝信赖。可是,国家如若产生任何灾害祸事,皇帝依然要唯他们试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107年秋季,这一年因天分反常而产生灾害,一起民间又有寇匪作乱,皇帝一气之下,免除了三公中的太尉徐防,这是第一位被免除的“三公”;仅隔了一天,民间又产生水灾,身为司空的尹勤,又被皇帝免除。东汉中后期,三公基本上现已是形同虚设了,光武帝在掌控“三公”,掠夺他们决议计划权、行政权、指挥权等,这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尚书台上台,皇前的坚实拥护者

  前文中有说到,为了掠夺三公权利,诞生了“尚书台”这一政治准则,其实尚书台的呈现,还展示了古代帝王真实的“控臣之术”。自东汉建国以来,三公职权显着要挟到皇权,虽然皇帝在大事上终究可以决定决议计划,可是朝堂之上采用定见之时,皇帝总是受制于三公。为了切割三公的中枢权利,上书台的方位在东汉得到进一步进步。在进步方位的一起,尚书台的官吏也得到了细化,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诗郎等官职,登上历史舞台。据《续汉书·百官志三》记载:“尚书令一人,千石”,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政治系统中方位最高者为尚书令。

image.png

  那么尚书令在皇帝与三公之间,究竟又扮演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呢?它作为尚书台的最高长官,所要承当的政治任务和政治联系非常复杂。首先从尚书令与皇帝的联系剖析来看,当上书台在东汉中心政治系统的中心方位建立之后,尚书令天然成为了皇帝用来操控中心集权最直接、最有用的东西,他们可是说是皇帝身边秘书相同的存在。究竟这个官僚系统自身就诞生于皇权操控之下,虽然尚书令与皇帝之间也经常有对立产生,可是其权利来自于皇权的尚书令,每逢皇权遭到要挟之时,尚书令必定是站在皇帝这边的。比方当皇权被外戚擅权所切割之时,尚书令甚至会自动结合宦官实力,使得皇帝权利康复正常。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