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官和京官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人不愿上京赴任?

2021-01-13 04:58:56 作者: 地方官和京官

  当地官和京官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人不肯上京到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同看一看。

  1622年,大明朝廷为了让张鹤鸣经略辽东,升他为太子太保,又恩赐给他尚方宝剑,并且皇帝亲身给他送别。张鹤鸣迫于无法,只得动身,在路上磨磨蹭蹭的走了多半个月。后来他上书朝廷,表明自己年老体衰,恳求辞官回家。张鹤鸣原先担任兵部尚书,是正二品。后来朝廷封他为太子太保,从一品,这明显是升了官。他手上还有尚方宝剑,可以说是恩宠十分了,但他为什么不乐意去当地当官呢?

  清朝乾隆下江南时,曾召见浙江道员罗源浩。乾隆对他形象不错,就想把他调到京城当官。罗源浩尽管口头容许,可是却面有难色,后来就把他留在了当地。罗源浩其时归于当地官,他为什么不乐意去做京官呢?

image.png

  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可是,在当官上面,又有两个挑选,一种是做中心体系的官员,是为京官。一种是脱离中心,到各当地去当官,是为当地官。

  明清两朝的科举准则,状元、榜眼、探花直接留在中心,颁发官职。剩余的进士,则要持续考试,合格的进入翰林院持续学习,是为庶吉士。三年期满后,还要考试,合格的留在京城,颁发官职。不合格者,则发配到当地做知县。明显,在朝廷看来,京官比做当地官有出路。

image.png

  那么,在明朝和清朝时期,京官和当地官比较,有哪些好坏呢?

  1、发展潜力

  新科进士假如出任知县,大多如丧考妣,许多士人会感觉宦途无望。由于,明清时期的士人,假如做当地官,大多都是知县、知州等官,很少可以做到知府、道台的,更不要说,尚书、巡抚之职。

  而做京官,尽管起点也不高,可是只需坚持下去,升官仍是不成问题的。尤其是庶吉士,更是多方撮合的目标,由于他们的未来不可限量。后来更是呈现了“非进士不入翰林,不翰林不入内阁”的传统。

image.png

  2、资源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就事”,有人就代表着资源,也便是靠山,而有了靠山,升官就会很简单。传统政治中,党争很严重,随意参加一方,就算有了靠山。即便不想卷进党争,在国都几十年,几个朋友仍是会有的。说不定今后哪个兴旺了,趁便就可以捎带一下自己。

  还有的京官,假如有机会做侍讲学士,给太子当教师,今后出路更是不可限量。明朝闻名的政治家高拱、张居正都曾做过太子教师,后来都成为内阁首辅。而当地官,除了上级领导之外,很难找到自己的资源和靠山。所以,当地官想要升官就很难了。

  名臣于谦在任当地官时,由于入京述职时,不肯贿赂权臣王振,最终竟被投了大狱。由于朝中无人,没人乐意帮他。最终,是当地大众群情激愤,联名上书,王振迫于压力,才把于谦放了。可是,做当地官的,很少有人能做到于谦这样的声威。

image.png

  3、工作压力

  当地官政务杂乱,例如知县,不只担任审案判案,还担任税收、徭役等各种使命。不只工作多,并且压力还大,有各种查核,极易犯错。

  朱元璋时期,当地官每年都要到户部陈述财务收支,户部审阅经过才干结算。可是,由于牵涉到一个州县的财务,所以,常常会犯错。假如有账对不上,这就需求当地官回就任职地,从头造册,然后再盖上机关大印再来户部核对。

  可是,古时分交通不方便,来回或许就要折腾几个月。所以许多当地官会在动身时,带着盖上机关大印的空白印册备用。这是元朝的常规,在明朝初期也没有被制止。

  后来,朱元璋发现此事,以为欺君罔上,居然命令所有主印官员处死,副手以下杖一百放逐,这便是闻名的“空印案”,共牵连上万人。明朝闻名学者方孝孺的父亲,也死于此。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