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为什么叫“春秋”?春秋是个怎么样的时代?

2021-01-13 18:47:25 作者: 春秋为什么叫

image.png

  春秋时期比较重要的国家,除了周皇帝的周(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之外,还有太史公立传的诸侯,他们分别是:

  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吴(都姑苏,今江苏姑苏)、齐(都临淄,今山东临淄)、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燕(都蓟城,今北京房山)、蔡(都上蔡,今河南上蔡)、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陈(都宛丘,今河南淮阳)、杞(都杞,今河南杞县)、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晋(都曲沃,今山西临汾)、楚(都郢,今湖北荆州)、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郑(都新郑,今河南新郑)。

  此外比较重要的的,还有虢(都上阳,今河南三门峡)、许(都许,今河南许昌)、莒(都莒,今山东莒县)、邾(都邹城,今山东邹城)、滕(都滕,今山东滕州)、徐(都徐,今安徽泗县),等等。

  春秋时期的这些国家,大约出现四种开展轨道。第一种是齐、晋这种华夏诸侯,由于尊贤尚功,春秋时期国力强盛,齐桓公、晋文公相继称雄,可是总算被异姓卿大夫替代,位列战国七雄;第二种是鲁、郑这种华夏诸侯,由于尊尊亲亲,同姓贵族实力强壮,国力式微以至于消亡;第三种是吴、越这种边际诸侯,春秋后期国力一度强盛,可是后劲不足,总算仅仅稍纵即逝;第四种是秦、楚这种边际诸侯,留意强化君权也一起变革猛进,相同位列战国七雄。

  正如前述,春秋中后期北方进入“礼乐讨伐自大夫出”年代,所以一些国家的卿大夫实力逾越了诸侯,他们一方面在诸侯“国”任职,一方面有自己的领地“家”,所以实质上与一国之君无异,也是春秋年代的风云宗族。其间比较典型的有周国的刘氏、单氏,齐国的田氏,鲁国的“三桓”仲(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晋国的“六卿”韩氏、赵氏、魏氏、智氏、中行氏、范氏,郑国的“七穆”驷氏、罕氏、国氏、良氏、印氏、游氏、丰氏。

image.png

  春秋淹城遗址

  与“华夏我国”相对的,还有所谓的“蛮夷戎狄”。“蛮夷戎狄”并非严厉依照东南西北的方向摆放,而是往往与华夏我国纵横交错。三代春秋的国家是国野制而非领土制,国便是城,城内人和城郊人被称国人,国人以外则是不归于本国的野人。野人与国人是一种松懈的联系,野人或臣服于国人而纳贡,或敌关于国人而攻杀,“蛮夷戎狄”也归于野人的领域。所以“蛮夷”实际上更多是政治的敌对而与血缘无关,华夏边际的秦、楚、吴、越就常被视为“蛮夷”。

  叙说春秋前史的首要史书,最一手的便是春秋金文,可是这些材料太少。所以最重要的依然是《左传》(《左氏传》)。这是传世文献中记载春秋前史最客观详尽的,咱们的春秋史故事主线也以此打开,并以其为根据校对其他史猜中的过错记载。至于《公羊传》《谷梁传》以释经为主,叙事部分不多。然后是记载西周、春秋史的国别体史书《国语》,不主叙事而主记言,也是春秋史重要史料,某些事情记载比《左传》具体,但全体可靠性不如。

  接着是东周诸子记载的春秋史料,这些史料更多是为说明作者政治建议,可靠性就更低了。太史公《史记》为春秋不少国家和人物立传,可是由于成书太晚,也有不少传说性质,乃至不乏自相矛盾之处。《越绝书》《吴越春秋》,是东汉越人撰述的别史小说,关于春秋吴越史事描绘较为精彩,不过相应史料价值也就更低。至于《东周列国志》则是明清演义小说,可以说彻底不足为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