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为什么叫“春秋”?春秋是个怎么样的时代?

2021-01-13 18:47:25 作者: 春秋为什么叫

  春秋为什么叫“春秋”?春秋是个怎么样的年代?接下来跟着小编一同赏识。

  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而不叫“夏冬”?这来源于一部叫《春秋》的作品。在其时,列国史记都被总称“春秋”,比方《墨子》就说到“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百国春秋”。不过,由于秦始皇焚书,百国春秋均已失传,仅有幸存的便是鲁《春秋》。据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么鲁《春秋》是通过孔子编订的,所以被奉为儒家经典,也便是五经之一的《春秋经》。

  那么,《春秋》为什么又名“春秋”呢?于省吾先生在《岁时来源初考》中以为商朝一年只要春、秋两季,而无夏、冬两季。尽管在《春秋经》里,现已有了春、夏、秋、冬四季,可是古人关于春、秋两季,仍然是更为注重的。《公羊传·隐公元年》徐彦疏引《春秋说》说孔子以其书“春作秋成,故云《春秋》”;又引《三统历》说“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故名《春秋》”。所以“春秋”两季,实际上是作为一年的代称。

  西汉的儒家学者为《春秋经》作《传》,对《春秋经》予以弥补解说,这便是《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今日仅存《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也便是十三经其间的三部。三传的经、传是合为一体的,由于版别不同,经的内容也不彻底共同。

image.png

  三传的经开端的时刻都是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可是完毕的时刻不同,《左氏经》的是前481年鲁哀公西狩获麟,而《公羊经》《谷梁经》完毕时刻是前479年孔子逝世。《春秋三传》的完毕时刻也不同,其间《公羊传》《谷梁传》与其《春秋经》共同,为公元前479年;而《左氏传》则一向到鲁哀公最终一年,即前468年;其间内容则一向叙说到前453年晋国韩、赵、魏三家攻灭智氏。

  由于《春秋三传》各自的起讫时刻不同,所以前史学家关于春秋时期的断代也有争议。如清人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以春秋时期为公元前722—前481年;清人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以为是前722年—前473年勾践灭吴,清人马骕的《左传事纬》以为是前722年—前453年。假如再考虑上承西周、下启战国的话,观念则更是议论纷纷。比较有影响力的是近人郭沫若的说法,曾经770年至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前475年周元王元年为战国开端。

  70年代末史学家对这一断代提出异议,金景芳先生在《我国古代史分期商讨》提出曾经453年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理由是前453年三家灭智这一事情,事实上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根底,而且勾连了《左氏传》和《资治通鉴》这两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第一年是前403年三晋立诸侯,可是也追溯到了三家灭智之事。金景芳先生观念相关于以往的诸说无疑更契合现代史学观念,也被越来越多学者所承受,笔者也建议这种断代方法。

image.png

  春秋和战国的分期为什么很重要?尽管它们经常被作为一个全体来描绘,可是春秋和战国的差异,可以说比战国到明清两千年还大。郭沫若先生把三代至春秋叫作奴隶社会,把战国到清朝前期叫作封建社会。这种概念未必契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但仍是全体掌握住了春秋战国两种天壤之别的社会性质。简而言之,三代至春秋的国体是贵族封建制,社会主体是族群城邑;战国至清朝则是皇权郡县制,社会主体是编户齐民。春秋战国正处于这个过渡期。

  春秋时期最显着的特征便是“霸权迭兴”。西周的消亡,导致周皇帝实力一蹶不振,华夏国家出现“群龙无首”的局势。在这个时分,南边的楚人与北方的戎狄开端对华夏发起进攻,所谓“南夷与北狄交,我国不绝若线”,形势危急可以说悬于一线。就在这个时分,齐桓公最早站了出来,“救我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不是皇帝而胜似皇帝,这便是“尊王攘夷”的所谓霸主,也便是孔子说的“礼乐讨伐自诸侯出”的年代。

  霸权迭兴,是春秋年代颇有特征的一种政治格式。古人一般把春秋霸主称为“春秋五霸”。比较早的说法,是战国人说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汉代开端有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的说法。相较而言,前者更能归纳整个春秋史,或许把春秋霸主扩大到齐、晋、楚、吴、越五国也未尝不可。但后者也有必定根据,春秋中后期华夏诸侯现已进入“礼乐讨伐自大夫出”年代,而吴越两国的霸业不过仅仅稍纵即逝。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