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退休制度是怎么样的?有哪些利弊?

2021-01-15 03:19:30 作者: 唐代的退休制

  这条规则是说,六品以下官员,在750年前退休的,只可拿四年的半禄待遇;在750年之后退休者,才能够享用终身半禄的待遇,这项规则到了公元827年时,被唐文宗命令撤销,六品以下的官员在退休后分文无有。

image.png

  第三,退休高官享有荫补及其他优待。

  唐代还有“致仕荫补”的准则。也便是五品以上官员退休后,子孙子孙能够依其老一辈特权获取官位。在唐高宗时期,榜首等功臣,其亲属执政无五品以上官者,子孙可选一人接五品官;第二等功臣,无五品以上官者,子孙可选一人为从六品。

  一起,唐代时官员在被同意退休时,一般都要比现任官职高出一些,以此作为对退休官员的一种报酬。

  此外,退休官员逝世时,在丧葬上都有必定的优待,被称为“赙”,退休官员还可追封、陪葬、立碑等等。

image.png

  三、唐代退休准则的坏处

  从上可见,唐代时官员退休有一套较为齐备的准则,但还存在许多坏处,首要表现在:

  首要,退休年纪缺少强制性,致使部分贪权的官员久仕不退。

  尽管纸面上有70岁的规则,但具体操作起来,又是别的一回事。致仕一般都是官员自动提出来,然后由皇帝决断。部分贪恋权位的官员赖在官位上不肯退休。有些人乃至到了耄耋之年,仍服朱持笏,老死于官位。比方驸马都尉窦诞年迈病重时,与唐太宗说话已昏忘不能对,仍尸禄而不退。宰相许敬宗因年迈体弱 , 不能步行 , 每日“乘小马入禁门至内省理事”,此刻他现已80多岁。

  关于这种贪恋权位者,大诗人白居易曾在闻名的《秦中吟·不致仕》诗中给予了激烈的批评。在这首诗中,白居易赞扬了汉朝自动退休的两位高级官员疏广和疏受,批评了那些贪恋禄位的唐代高官。

image.png

  其次,唐代对退休官员的待遇非常优厚,但只限于高官阶级,助长了基层官员的久仕不退之风。

  唐代对退休高官也不错的待遇,但是,六品以下的下级官员退休后没有保证。比方唐代诗人孟郊、贾岛都是在副县职任上退休,最终都因日子无着、贫病交困而死。

  这种非天公地道的退休准则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那些缺少保证的下级官员迟迟不肯退休,由于他们要考虑晚年后的日子。这种准则,也挫伤了下级官员的工作积极性,助长了工作中混日子、杯水车薪的习尚。

  唐代后期,特别是安史之乱后,政治经济不断地走向式微,应该说与这种退休准则的影响也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