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退休制度是怎么样的?有哪些利弊?

2021-01-15 03:19:30 作者: 唐代的退休制

  唐代的退休准则是怎么样的?有哪些利害?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一、我国古代退休准则概述

  在我国古代,官员到了必定的年纪无力持续任职,就能够辞去职务,颐养天年。几千年来,我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退休准则。

  古代将退休叫“致仕”,《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中说:“退而致仕。”一起,也能够称为“致事”、“致政”、“告老”等。

image.png

  我国的退休准则,在周朝时就有了。周朝官员退休后,卿大夫致仕“国老”,一般官吏致仕“庶老”。《周礼·王制》说:“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礼记·曲礼》中说:“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

  到了汉代今后,70岁致仕就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则,沿用了许多个朝代,直到金朝才改为60岁致仕,朱元璋称帝后,再次确认了60岁致仕的方针,并一向延续到清朝。

  到了唐代,才正式有了“退休”一词。唐代文学家韩愈《复志赋序》:“退休于居,作《复志赋》。”

image.png

  二、唐代退休准则的特色

  在唐代,退休准则作为官僚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形式。由于退休准则的推广,新老官员之间进行着推陈出新,有力确保了国家的正常工作,促进了政治、经济的不断进步。

  唐朝退休准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榜首,退休年纪较比较灵敏。

  唐代官员退休年纪,根本沿用了“七十而致仕”的规则,但并不是强制要求70岁退休。《唐会要》中记载:“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可见,唐代的退休年纪是比较灵敏的。除了年纪,还要看健康状况与政绩。一般,对身体好的人能够延伸,关于政绩显赫的官员,70岁以上也能够持续任职;关于年迈体衰者,政绩庸碌者,也能够要求提早退休。

  但根据史料的记载来看,唐代绝大多数官员都不是70岁退休,有的提早了,有的退后了。

  比方传说中的“托塔李天王”李靖,60岁时就以足疾为由请求病退,“门神”尉迟敬德,50岁就退休了。

  唐代许多高官年到了70岁还不肯退休。比方贺知章85岁才告老还家,写下了闻名的《回乡偶书》。武则天时宰相苏良嗣、唐懿宗时卢龙节度使张允伸都是在耄耋之年才决议辞官。

  唐朝统治者在退休年纪规则上的灵敏性,使得70岁时退休的官员为数甚少。

image.png

  第二,退休高官的待遇丰盛。

  为了报酬官员终身对朝廷和国家的奉献,唐代对退休官员的待遇非常优厚。有政治方面的待遇,也有经济方面的待遇,但这种待遇一般只对五品以上高级官员。

  在政治待遇方面,唐代答应退休官员参政议政。

  唐代退休官员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的朝觐时,行立序位高于在职官员,这个规则,一方面是为了让经验丰富的老臣对国家出谋划策,发挥参谋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显现朝廷对他们的尊重。

  威望极高的官员退休时,典礼也很严肃。贺知章告老还家时,唐玄宗亲身饯行,并令六卿百官供帐长安青门。

  政治上的优待,激发了元老们的参政热心,老臣们在退休后依然关心国家大事,比方魏征退休后,还经常向太宗表达自己对政事的观点。李靖退休后,唐太宗也答应他参议政事。

  在经济待遇方面,唐代退休官员的待遇根据等级而定。

  唐前期曾规则:“诸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给半禄。”也便是说,五品以上的退休官员,享用原俸禄的一半的待遇。

  此外,关于日子困难者,还可请求补助。别的,新皇帝即位、郊祀等举办大典时,退休官员也能取得必定的恩赐。

  但是,关于六品以下的官员,待遇就不同了。天宝九年(750年)玄宗命令:“如闻六品以下致仕官,四载之后,准各并停。念其变老,必籍安存,岂限其高,而恩有差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