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教】
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
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
和谐国子祭酒、博士教授儒家经学。
尔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
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学博】
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
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
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
“这人大是不同。不光无学博气,特别无进士气。”
【讲郎】
原为教学经文的官员。
《后汉书·儒林传》:
“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
《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教谕】
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
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组织,
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帮手。
府学教谕多为进士身世,由朝廷直接录用。
《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
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
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
掌教导所属生员,训导佐之。”
【先生】
“先生”一词的开始意义是先出世的人,
引申指老一辈、常识丰厚的人。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其间的“先生”均是称号有学识、有德行的老一辈。
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郑玄注:“先生,白叟教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