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火龙是哪一个节日的活动?舞火龙又是怎么来的?

2020-12-14 22:38:28 作者: 舞火龙是哪一

  舞火龙是每年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传统风俗文化活动,代表地是广州市白云区石马村、清湖村、平沙村、夏茅村、大朗村、江村村。听说舞了火龙后能够趋吉避凶,风调雨顺。曾经用稻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着的香,由青壮小伙子赤膊上阵,挥舞摇动。现代以藤草、榕树叶等制成,一般龙头约50公斤。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标志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法来请求安全和丰盈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风俗。下面趣前史小编就为我们带来具体的介绍,一同来看看吧!

image.png

  中秋节(舞火龙)是广东省省级非遗,其来历一说与刘伯温召唤大众舞火龙起义驱逐元兵有关,一说与清咸丰年间乡民以舞火龙驱逐蝗虫有关。在白云区江高镇、均禾街、白云湖街及周边地区每年中秋节都展开舞火龙活动。

  来源传说

  中秋舞火龙的来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曾经,在一次风灾突击后,呈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乡民们四出搜捕,总算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知去向。数天后,便产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摇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偶然,此举居然见效。从此,舞火龙就撒播至今。

  还有史记载,均禾片区曾在清朝咸丰年间面对一次严峻的蝗虫灾祸,乡民经过在地步间进行“火攻”,终究保住了秋收的效果,从此以后,中秋节舞火龙就成为当地祈求美好、驱邪避灾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包含了“起龙”、“采水”、“游龙引福”、“放龙归海”四个“规定动作”。

  数百年来,这一风俗活动代代相传,不只成为白云区独具特色的风俗活动,还“舞”上了全市大舞台,被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扮演盛况

  作为一种传统风俗文化,每年中秋节前石马村的有为青年就会准备好龙草(藤草、榕树、龙头铁架、龙须(榕树下垂的根)等),到中秋节当天开端扎草龙,一般下午18点前扎好火龙,20点开端拜祭各个祠堂,一般继续到24点左右。

image.png

  中秋节当晚石马、清湖、平沙等地将依照常规举办舞火龙巡游,而作为舞火龙发源地的石马村与清湖村将愈加热烈盛大。石马村与清湖村除了在各自村里巡游之外,还将康复旧时传统,即两村火龙一同到当地的平缓大押、均和公所集合,局面将愈加热烈。

  刘伯温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说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加策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华夏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建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心伯,故又称刘诚心。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喝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害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去世。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

  刘基通晓地理、兵书、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拙雄放,不乏打击统治者迂腐、怜惜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我们”。作品均收入《诚心伯文集》。

  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全国,方案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屡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撒播着“三分全国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