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等四位文人一同被誉为“初唐四杰”。骆宾王在“四杰”中是辈分最高、履历最广、成名最早、才华最为横溢、人生最富于传奇色彩的非凡人物。可是,他的命运却是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他的人生之路注定不会平整晓畅,而是高低崎岖、荆棘布满。下面趣前史小编就为我们带来具体的介绍,一同来看看吧!
骆宾王终身自觉大材小用,为人正直,常常由于一时口角就开罪他人而被他人架空孤立,所以在政治上骆宾王一向郁郁不得志,可是骆宾王却一向怀有报国的志向,而此刻合理武则天当政,骆宾王想要完成志向就要和武则天搞好关系。
那么骆宾王为什么要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呢,武则天又为何想要重用骆宾王呢?
骆宾王不满武则天的原因
骆宾王不满意武则天也不是一天两天的工作了,早在武则天还没当上皇帝,仅仅掌权的时分骆宾王就屡次上书挖苦武则天,还由于这件工作被关到牢里边去了。可是骆宾王为人正直,便是看不惯女性执政、牝鸡司晨,在眼里武则天便是一个凶横成性、杀君王、杀母亲、杀姐姐的令人神共愤的人,他以为武则天操纵朝政是不符合法纪纲常的。
当武则天废了中宗自立为帝之后,徐敬业就计划起兵造反,征伐武则天这种“不三不四”的行为。徐敬业找到了文采卓著并且谢了许多檄文的骆宾王,骆宾王当即答应下来,挥毫泼墨就写成了这篇闻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这篇檄文对仗整齐,气势如虹,兼具了文采和情感,在其时也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人都被这篇文章所鼓动而加入到征伐武曌的部队中来,这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召唤效果。
武则天想重用骆宾王的原因
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撒播到了武则天手中,文中关于武则天罪过的描绘可以说是正颜厉色,把武则天骂的狗血淋头、一文不值,简直是一个没有人道的女魔头。武则天命自己身边的内侍把这篇檄文读给自己听,内侍都吓得不敢作声。
武则天看了这篇檄文,看到前面关于自己罪过的控诉,武则天仅仅讪笑了之,可是当看到这檄文中的千古名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之时,武则天义愤填膺,问到写这篇文章的是谁,旁人答复是骆宾王。惜才的武则天叹气道,让这样的人才流落,这真的是宰相犯的错啊。
武则天本来计划留骆宾王重用,无法骆宾王实在是对武则天成见太大,跟着徐敬业起兵造反,兵败之后骆宾王是死是逃也就没有人知道了。
假如骆宾王和武则天可以出生在一个开通的社会,那时分没有人会去介意武则天一个女性可以当上一国的操纵,骆宾王也可以完成他为国尽忠的志向,这关于他们二人来说都是最好的成果。但局限于其时人们的思维和视野,骆宾王的终身也只能遗憾收场了。
骆宾王是怎样死的?
关于骆宾王是怎样死的,到现在也依旧存在着争辩,有许多的说法。
一说是徐敬业叛乱失利后,骆宾王和徐敬业的旧部意欲逃去高丽,在去往高丽的途中由于遇到了风波被阻,徐敬业的部将王那相反叛,为了将功补过、为自己讨得一线生机,遂将骆宾王给杀了,并将其头颅上交至朝廷,骆宾王全家也因而无一幸免都被杀害了。
在《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关于骆宾王的死,都记载的是此说法;一说徐敬业叛乱失利后,只要骆宾王和徐敬业的儿子逃了出来,二人躲藏在水荡,最终骆宾王死在崇川,徐敬业的儿子为其修的墓;一说徐敬业叛乱失利后,官军一向都没有抓到徐敬业和骆宾王,他们纷繁惧怕武则天见怪下来,遂找了两具尸身来假充徐敬业和骆宾王,并将两具尸身的头颅砍了下来上交至朝廷算是交差了。
据传徐敬业和骆宾王后来都出了家,做了和尚。此说法记录在唐朝的《本事诗》中;一说徐敬业叛乱失利后,骆宾王知自己现已毫无退路了,便跳江自杀了。此说法记录在唐人所编撰的《朝野佥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