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朝代更迭与代代相传,中国玉器文化有着怎样的发展?

2021-05-15 16:19:47 作者: 历经朝代更迭

  儒学借玉器为载体,实现了完美的阐述与道德说教。由此,玉器成为儒家思想传承的介体,更成为儒学道德说教的完美利器。

  东汉末,由于玄学的兴起及统治者对儒的冷淡使其发展得以抑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则呈现了全面衰退的局面,受其影响,玉器的发展也变得缓慢。

  魏晋南北朝,随着儒学的衰退,玉器的质与量亦呈现衰落的势态。佛教与道教的兴起,呈现出与儒学相争之态,亦影响了玉器的发展。特别是道教信奉老庄之学,追求长生不老之术,玉器恰恰在此时被人们视为盘中餐,食玉成为一时之风气。

  唐朝,尤其是盛唐时期,那种包容万物的气势,不仅铸造了灿烂辉煌、举世瞩目的唐文化,而且单从玉器的角度来看,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唐代玉器的品种式样几乎是全新的,即使名称仍如前期,但形式也是各不相同,作用也较单纯,多数与实用和佩戴有关。汉魏时期曾有回光返照的礼器和盛极一时的葬玉几已消失。所见者主要有作佩饰用的玉簪(或玉簪头),玉梳(或玉梳背),玉镯、玉带板,玉人神仙佛以及作实用的玉杯等实用器具。

  中国玉器发展至宋代又进入了一个灿烂的阶段。它以中国传统纹饰和自然写实为主,更加细致地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美的情趣,描写生活中美的动态。

  此时的艺术作品,没有过分的矫揉造作,比较接近现实。同时也比较讲究细腻纯洁、意境高雅的文人格调,给人一种清新舒畅、自然恬静的含蓄美。摆脱了礼制的束缚,完成了向世俗化、生活日用化的转型,与当时的绘画、雕塑工艺同步发展。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两宋玉器制作规模扩大,在皇宫里设制玉作所,民间出现大量玉器作坊,使玉器从官廷内院走入民间。宋代玉礼器大减,雕刻玉器以人为本,以人为用。玩味盛浓,民俗味道增加,工艺写实,贴近自然。

  玉器发展到金元时期,题材与风格均发生了明显的创新与转变。在继承宋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较多的融入了本民族生活与文化的典型特征,体现了中原传统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相互渗透,反映了金元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与传承、发扬,以及民族融合与一统。

  元代玉器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变化不甚明显。但与宋代玉器纤细秀丽的风格迥然不同,元代玉器比较讲究作品的气韵和粗放性,不求具体描绘,不讲究细部的刻画,颇具元人健壮豪迈的气魄。

  明清时期的玉器较为注重技巧,而非神韵。玉器发展已经从五代十国、宋、元时期讲究神韵,有一定的迷信思想体现,转变到精雕细琢、以材定型,以型喻美,通过玉器材料的特点来追求玉的特有之美,体现吉祥如意,如清慈禧太后非常喜欢的翡翠西瓜,就是从选材入手,突出玉器的创意,借助玉石材质的特点呈现出栩栩如生的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