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李斯传》的记载来看,古代皇帝为何要自称为朕?

2021-05-16 02:31:03 作者: 从《史记&m

  “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这是《史记·李斯传》中记载的一句话。相信很多朋友都好奇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古代有些皇帝自称为朕呢,朕到底有什么含义?秦始皇完成一统大业后,用“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是第一位始皇帝,李斯此后建议皇帝的第一人称代词为“朕”,有着“皇权独尊”的意思。而且根据当时“朕”字的写法,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史上,秦王朝自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创立为始及至“二世而亡”不过仅仅十余载,于厚重的历史而言,它就如流光一般瞬息而逝,但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嬴政以及他的秦王朝为后世留下的政治遗产却不胜枚举。

  “皇帝制度”便由嬴政而始,在前221年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功过三皇、德盖五帝”的嬴政,在李斯的建议之下,结合“三皇、五帝”称谓,皇帝这一称号诞生。与之同生的除了皇权至尊以外,还有“朕”这一称谓的专属化。皇帝自此以朕称,直至1912年大清灭亡。

  皇帝专权,我们不难理解,这本就是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下的必然结局,而且这种结局也随着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直至明清时期达到的鼎盛。

  但我们不禁要问的是,在“余”、“朕”、“我”、“吾”、“台”、“卬”等第一人称代词盛行的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为何最后秦始皇嬴政又要独独选定“朕”这样一个称谓作为皇帝的专属名词呢?是机缘巧合吗?

  对于“朕”这个名词,在先秦时期并不鲜见。“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意思便是“我”,其使用者更是从达官显贵、士大夫、王再到平民百姓都有。

image.png

  屈原有句“朕皇考曰伯庸”“哀朕时之不当”“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书·尧典》之中亦有句“汝能庸命巽朕位”。《尔雅·释诂》中则说“朕,身也。”东汉文学家蔡邕直言:“朕者,我也。上古尊卑不嫌,贵贱共之。”意思已经十分明确,“朕”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只是一个尊卑贵贱共用的词语。

  那么“朕”又到底有何魅力会让它脱颖而出呢?事实上,“朕”作为第一次人称代词,最早见于甲骨文上的记录,而与“余”、“吾”、“我”相比,它的起源、使用更早;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战国末期时“朕”的使用上也出现了相当大变化,原本在日常的口语之中流行的朕,已经仅见于书面用语之中,反观则是“我”“吾”这些更加具有口语化、更具有流通性、更加贴近群众的用语的盛行。

  如此一来,秦始皇选用“朕”作为自称,既能避免民间因为避讳而招至的杀人之祸,更能体现出皇帝这一天下之主的“庄重“肃穆”。还有一点在顾颉刚先生、刘起纡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的考究之中指出,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朕”与“我”、“余”等词相比,先秦时期并不等同。

image.png

  “朕”有“我的”的意思,与“我”“余”等词是存在着所有格、主格不同的差异的。在所有的甲骨金文中,“朕”都是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既“我的”意思。《尚书·舜典》中有句:“汝作朕虞。句中的朕,便作“我的”解释,你可以做我的管理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就更好解释了:“不要抛弃“我的(朕)“训令。”也正是这样的意思之下李斯的那句“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也便很好解释了。

  但对于这种解释,著名史学家、语言学家戴震则提出了他的观点—舟之缝理曰朕。--戴震《考工记图·函人注》。

  从说文解字而言,“朕”字,从舟从灷(zhuàn),本义是指“舟中火种”。戴震认为这“朕”字便起到了联结“舟”“灷”缝隙的作用。“舟”与“灷”,在古代作为以水为居部族发展兴盛、壮大的必备之物品,是身份、权利、地位、财富的象征,而“朕”无疑便是联系它们的重中之重,七寸之位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